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植物科学前沿学术大会将于2023年10月25-29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会议由中国植物学会主办,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承办,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园艺研究所、海南省植物学会联合协办。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及学生踊跃参加!
大会主题:植物 · 粮食 · 生态
会议网址:http://zhiwu.zlrc.net.cn
大会特邀报告(按姓氏拼音排序)
特邀主旨报告
万建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题目待定
康振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条锈病与粮食安全
钱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南繁的历史成就与展望
谢道昕(清华大学)蛋白相变与植物抗性
丁兆军(山东大学)生长素调控根生长发育的机理研究
葛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探索水稻的起源:回顾和展望
何光存(武汉大学)水稻感知和抵抗褐飞虱取食的分子机理
何奕騉(首都师范大学)藻苔在青藏高原的生存法则
黄三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马铃薯的重新发明
景海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题目待定
孔宏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复杂花瓣的发育与进化
刘玉乐(清华大学)Molecular basis of methyl salicylate-mediated plant airborne defense
马克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基于分布数据的植物多样性研究
王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物钟与光信号的反馈调控
汪小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裸子植物的进化与保护
特邀交叉报告
陈晓亚(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萜类成分修饰与环境适应性研究
陈良怡(北京大学)Quantitative and holistic superresolution live-cell imaging: from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to the sparse deconvolution algorithm
陈鹏(北京大学)活细胞化学反应的开发与应用
李家堂(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蛇类的起源与演化
于黎(云南大学)哺乳动物杂交物种形成和表型多样化
张磊(北京大学)复杂生物系统的可计算建模
特邀专题报告(持续更新)
陈浩东(清华大学)植物感受重力的分子机制
程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橡胶树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其驯化初期产量快速提升机制
戴绍军(上海师范大学)利用整合组学技术揭示类受体激酶在植物盐逆境应答中的作用
董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果实形状的进化与发育机制
董扬(云南农业大学)进化与驯化——作物遗传多样性形成的组学探究案例
冯献忠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题目待定
李国田 (华中农业大学)基因编辑、基因驯化及作物广谱抗病
李红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双受精失败,植物如何自救?
梁尔源(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种间关系与高山树线变化
廖文波 (中山大学)地貌与岩性对山地植物区系聚集和分化的影响
刘欢 (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时空组学在植物发育与结构功能的研究进展
刘晓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多营养级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欧阳亦聃(华中农业大学)Manipulating the fertility to make a better hybrid rice
秦峰 (中国农业大学)玉米抗旱种质资源材料CIMBL55的遗传解析与基因克隆
瞿礼嘉 (北京大学)题目待定
王二涛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题目待定
王印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新的细胞类型及其可能的功能
肖军(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如何突破小麦遗传转化的“瓶颈”?
闫建斌(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红豆杉代谢与紫杉醇合成生物学
朱安丹(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草莓属复杂基因组解析及驯化生物学
特邀新锐报告
何振艳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水稻对重金属积累的分子调控机制
胡丽松(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题目待定
胡伟(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木薯基因组及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解析
芦思佳 (广州大学)大豆耐密高产基因的挖掘与机制解析
孟凡立(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植物增强子精准调控基因表达机制探索
任明迅(海南大学)飘还是漂?金虎尾科植物翅果的扩散机制研究
苏艳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激光雷达与森林冠层结构
孙博 (南京大学)An antisense intragenic lncRNA SEAIRa mediates transcriptional and epigenetic repression of SERRATE in Arabidopsis
于菲菲 (中国农业大学)高粱耐盐碱基因挖掘及功能探究
于飞海(台州学院)入侵植物多样性的生态作用
王茂军(华中农业大学)棉属基因组结构演化与纤维品质形成的遗传调控
张大伟(四川大学)油菜素内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抗性的新机制
夏志强 (海南大学)基于Hyper-seq的高通量智慧育种体系
特邀新秀报告
李攀 (浙江大学)基于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和共线性数据解析超蔷薇类的系统发育框架
李波(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唇形目的系统分类进展
王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根肿病抗病基因挖掘及机制解析
丁杨林 (中国农业大学)类受体激酶感知和应答高温胁迫早期信号的分子机制
李兰馨 (中国农业大学)Rapid regulation of plant root growth by phytohormone auxin and peptides RALFs
马爱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水稻化感及其抑草机制研究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植物 · 粮食 · 生态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植物 · 粮食 · 生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这对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构成威胁。
病虫害问题: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也发生了变化,这对农业生产构成了威胁。
水资源短缺: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对植物的生长和粮食生产构成了威胁。
土壤质量下降: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等因素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这对植物的生长和粮食生产构成了威胁。
机遇:
科技创新:科技的发展为植物、粮食、生态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如基因编辑技术、无人机监测技术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
政策支持: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植物、粮食、生态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需求也在增加,这为植物、粮食、生态领域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机会。
社会意识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植物、粮食、生态问题,这为植物、粮食、生态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社会支持。
气候变暖对植物的影响
- 生长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也会随之加快。这使得植物的生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 生长季节:气候变暖导致植物的春季发芽和展叶时间提前,而秋季叶片变黄或衰老的时间则会延迟。这样一来,植物的生长季节就会延长。
- 植物发育:气候变暖还会导致生物的发育节律与物候现象出现明显的变化。比如,植物的展叶期、开花期可能会提前,而枯黄落叶期则会推迟,这可能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影响。
- 地理分布和适应性:全球变暖可能会改变植物的地理分布和适应性。一些物种可能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气候变暖,从而遭受破坏性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
生态变化背景下植物养殖可采取的策略有哪些
生物多样性策略:植物养殖应尽可能地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种植多种植物,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御病虫害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循环农业策略:植物养殖应尽可能地利用循环农业的理念和技术,如通过种植绿肥作物来改良土壤,通过种植饲料作物来满足养殖业的需求,通过种植吸收重金属的植物来净化水源等。
绿色农业策略:植物养殖应尽可能地采用绿色农业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如通过施用有机肥来改善土壤结构,通过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来控制病虫害,通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来节约水资源等。
生态农业策略:植物养殖应尽可能地采用生态农业的理念和技术,如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通过采用轮作制度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通过采用生态农业的管理方法来保护生态环境。
精准农业策略:植物养殖应尽可能地采用精准农业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如通过精准施肥和灌溉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通过精准病虫害防治来减少农药的使用,通过精准农业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