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地理学大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15周年纪念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4-09-26 ~ 2024-09-28
举办场地:南京国际博览中心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南京大学承办的“2024年中国地理学大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15周年纪念会”将于2024年9月26-28日在南京召开。诚挚邀请和欢迎全国地理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相聚南京,庆祝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15周年,总结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分享新发现、探讨新思想、交流新进展,共绘新时代中国地理学发展蓝图。

会议将围绕“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主题,回顾中国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总结近年来地理学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研讨在全球变化和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地理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科学问题,研讨新时代地理学的创新,促进中国地理学教学、研究水平的全面提高,服务新时代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大会网站:http://www.ccg-gsc.cn

主题与内容

主题

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

内容

( 1 ) 地理学史与地理哲学

( 2 ) 新时代地理学的内涵和外延

( 3 ) 现代人地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 4 ) 世界地理与地缘政治

( 5 )人与自然环境耦合机理与方法

( 6) 创新地理与低碳可持续发展

( 7 )面向全球变化的地理学理论与实践

( 8 ) 气候变化适应、社会-生态系统与美丽中国建设

( 9 ) 中国地理环境与生态文明

(10) 地理学人才培养的未来:机遇与挑战

规 模:2000人

学术指导委员会

主 任

陈发虎、傅伯杰

委员

陈骏、陈镜明、程国栋、崔鹏、方精云、方小敏、冯起、龚健雅、郭华东、赖远明、李德仁、刘丛强、刘燕华、陆大道、倪晋仁、倪四道、朴世龙、秦大河、邵明安、童庆禧、童小华、谈哲敏、陶 澍、王 颖、夏军、谢树成、杨元喜、姚檀栋、叶嘉安、于贵瑞、周成虎、朱永官、Michael Meadows、柴彦威、陈田、陈宁生、陈雯、陈曦、初明若、董治宝、杜德斌、樊杰、方创琳、戴尔阜、邓祥征、董广辉、段学军、方创琳、高峻、高建华、葛全胜、葛咏、宫鹏、勾晓华、顾行发、韩增林、何大明、贺灿飞、黄贤金、金凤君、何书金、姜明、居为民、康世昌、冷疏影、李满春、李栓科、李同昇、李小娟、李新、林珲、刘闯、廖小罕、刘宝元、刘敏、刘鸿雁、刘沛林、刘卫东、刘毅、刘云刚、刘禹、刘彦随、龙花楼、陆雅海、罗静、骆华松、闾国年、马巍、苗长虹、彭斌、潘保田、濮励杰、秦伯强、曲建升、沈吉、史培军、宋长青、王民、王劲峰、王士君、王涛、王艳芬、王仰麟、文安邦、吴绍洪、吴正方、熊巨华、徐红罡、薛德升、杨保、杨桂山、杨林生、杨庆媛、杨晓燕、杨玉盛、羊向东、于静洁、岳天祥、袁林旺、臧淑英、张兵、张朝林、张虹鸥、张明义、张捷、张平宇、张文忠、张伟然、张镱锂、张运林、张振克、赵晖、甄峰、郑景云、朱竑、朱宇、诸云强、汤国安、张甘霖、Jonathan Adams

秘书长

鹿化煜、张国友

组织工作委员会

主任

张国友、鹿化煜

委员

陈卉、杜培军、高建华、古恒宇、韩志勇、胡镕、江飞、金晓斌、居为民、居阳、孔繁花、李满春、李飞雪、李徐生、李一泉、刘绍文、刘永学、马春梅、毛熙彦、庞洪喜、沈吉、史江峰、孙雪峰、王腊春、王晓勇、汪侠、肖鹏峰、杨保、杨康、杨琳、杨龙、徐于月、弋双文、张学良、张瀚之、张红艳、张鹏、张肖剑、张永光、章锦河、赵成、钟太洋、周琛、周雨霁

秘书长

王先彦、王岱

副秘书长

陈晓宁、段宗奇、李琛妍、徐志伟、张雷、张萱子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地理学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地理学研究现状

研究领域与进展

气候变化研究:中国地理学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科学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深入研究了气候变化的机制和预测。观测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气温继续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等现象。

资源地理研究:在资源地理研究方面,中国学者主要关注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例如,在水资源研究上,科学家们分析了全球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现状,提出了水资源管理的新思路,包括水资源节约利用、水资源补给和污染治理等。在能源研究上,科学家们探索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发现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具有巨大潜力。

自然灾害研究:在自然灾害研究和预测方面,中国地理学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科学家们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了地震、火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和预测方法。

研究实力与成果

研究机构:中国拥有众多地理学研究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等。这些机构在地理学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科研产出:中国地理学领域的科研产出不断增加。例如,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23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5%。这表明中国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实力正在不断增强。

挑战与机遇

挑战:尽管中国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研究领域相对狭窄,对一些新兴领域如环境史、文化地理等不够重视;研究方法仍需完善,尤其是在数据挖掘和分析、模型构建等方面。

机遇:随着中国对文化、历史等领域的重视,相关政策和科研资金将进一步向历史地理等领域倾斜。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大数据等新型研究方法将有望在历史地理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这将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地理学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例如,结合“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中国鼓励世界资源地理的国际研究合作,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国际化的科研团队。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地理学的研究水平,也有助于推动全球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地理学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领域

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规划:地理学中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帮助规划师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城市的空间布局、人口分布、交通网络等,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地理学可以研究土地资源的分布、利用现状和潜力,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提供指导。

自然灾害防范:地理学通过对地质、气候等自然要素的研究,为城市的防洪、防地震、防龙卷风等自然灾害提供科学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环境保护与监测

自然资源管理:地理学通过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等手段,可以监测和评估自然资源的状况,提出合理的管理方案,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地理学可以评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价值,如湿地的洪水调节功能、森林的碳汇功能等,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灾害管理:地理学在灾害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预测、评估和减轻灾害对环境的影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气候变化与气象服务

气候模型:地理学通过研究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发展各种气候模型,用于预测和评估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风险评估:地理学可以评估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和大量气象观测数据,地理学可以及时监测气候变化的状况,为预警和灾害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

区域发展:地理学可以研究地理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产业布局:地理学通过研究资源分布、市场需求等因素,为产业发展和布局提供科学指导,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

乡村振兴:地理学通过研究乡村的地理特征、资源分布和人地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指导和支持。

农业发展:地理学可以研究农田适宜性、水资源分布等,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地理学还可以研究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开发与规划

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旅游活动的地理特征和规律。地理学可以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地理学研究领域有哪些知名机构或企业

一、知名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简称“地理资源所”,是中国科学院领导的科研院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

下设有7个实验室、3个台站、1个综合分析中心等,拥有众多科研人员和在读研究生。

在地理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积累和国际影响力。

其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

众多国内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均设有地理学院或相关研究机构。

这些机构在地理学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二、知名企业

地理信息产业相关企业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等,在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这些企业通常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动地理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环境监测与治理企业

如专注于环境监测和治理的企业,在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利用地理学知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