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十二次中国作物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十一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4-09-12 ~ 2024-09-15
举办场地:湖滨国际大酒店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作物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中国作物学会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十一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将于2024年9月12日-15日在山西太原召开。大会将邀请我国作物科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并为广大青年学者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大会组委会诚邀国内外同行参会,共享一年一度的作物科学学术交流盛宴。

大会主题:作物科学与农业现代化

会议内容

(一)中国作物学会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9月13日上午8:00-10:00)

(二)中国作物学会科技奖励颁奖

(三)学术交流(9月13日-14日)

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研究生论坛、墙报及论文摘要交流等(报告人姓名和报告主题将在年会官网随时更新发布)。

大会报告人(以姓氏笔画为序):

孔照胜 山西农业大学 研究员

田 丰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朱健康 南方科技大学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教授

许为钢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

何祖华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

何跃辉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教授

张洪程 扬州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

林鸿宣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分子植物卓越中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

黄三文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

傅向东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员

分会场报告(共设4个分会场)

分会场1作物基因挖掘与分子育种(召集人:马有志、金危危)

重要基因定位与标记开发

重要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基因编辑与人工诱变

作物转基因技术与育种

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与方法

分会场2作物种质资源与种业创新(召集人:邱丽娟、赖锦盛)

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构建

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基于基因组学的种质资源研究

主要农作物种质改良与创新

主要农作物重要性状遗传规律与育种理论和方法研究

高产优质广适性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与应用

分会场3绿色丰产高效栽培与乡村振兴(召集人:丁艳锋、戴其根)

作物绿色丰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

气候变化与抗逆栽培

秸秆综合利用与保护性耕作

农业机械化作业与规模化生产

绿色高效综合种养模式

农业技术推广与乡村振兴

分会场4信息与智慧农业(召集人:朱艳、李慧慧)

作物大数据与智能挖掘

作物生长感知与智能诊断

作物表型监测与智慧育种

作物生长模拟与智能决策

智能装备与精确作业

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

(四)中国作物学会会员日活动

活动主题:作物科学与农业现代化

活动时间:2024年9月12日下午14:00-17:00

活动地点:山西农业大学太谷校区勤学楼行远堂(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报告专家(正在补充中):

邓兴旺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 美国科学院院士/教授

张献龙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作物学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作物学研究现状

作物育种技术进展

我国作物育种技术在基因编辑、遗传改良、精准育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其中,CRISPR/Cas9技术的应用为作物的基因组编辑提供了有效工具,为优质、高产、抗逆性等性状的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

遗传改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作物育种方式得到了革新。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等跨学科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了从基因到表型的快速检测和筛选,全面提高了作物育种的精确度和效率。

科研团队建设与人才储备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简称“作科所”)作为国家级作物科学研究所,拥有强大的科研团队和人才储备。目前,作科所现有人员规模2000余人,包括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优青”等多层次人才。

作科所还拥有多个科研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集群,为作物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科研平台与项目支持

作科所拥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25个,包括作物基因资源与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这些平台为作物科学研究提供了高水平的科研条件。

作科所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重大任务等一大批科研项目,为作物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项目支持。

科研成果与贡献

作科所在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年来,作科所在Cell、Science等国际顶尖期刊主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为作物科技自主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科所还培育出了多个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作物新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推广种植,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际合作与交流

作科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与国际上作物育种技术领先的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作科所吸收了先进技术和理念,促进了作物育种技术的国际化水平提升。

中国作物学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领域

农业生产

作物育种:作物学通过遗传改良和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新品种,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耕作栽培:作物学在耕作栽培方面的研究,为农民提供了科学的种植建议和技术支持,优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生产效益。

农业科技产业

农业生物技术:作物学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如基因编辑、细胞培养等,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农业信息化:作物学结合信息技术,如遥感、物联网等,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食品安全与营养

农产品加工:作物学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农产品加工领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营养健康:作物学在作物营养品质方面的研究,为人们的营养健康提供了科学指导,如开发功能性食品、营养强化食品等。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农业:作物学在生态农业方面的研究,推动农业生产的绿色化、生态化,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物学通过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保护作物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国际合作与交流

跨国育种合作:作物学在国际合作中,可以共享种质资源、技术和经验,推动全球作物育种技术的进步。

农业技术培训:作物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可以通过培训和交流,传播到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科研与教育

科研创新:作物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推动科研创新。

教育培训:作物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包括培养作物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开展科普教育等,为培养农业人才和普及农业知识做出贡献。

中国作物学研究领域有哪些知名机构或企业

知名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成立时间:2003年7月

性质:国家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性研究机构

主要研究领域:作物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和分子生物学

科研力量:拥有在职职工357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科研成果:承担科技部、农业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技项目千余项,获国家奖21项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科研方向:包括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理生态、作物生物技术等领域

科研实力: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作物学专家和学者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教育与科研并重:提供作物学相关的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同时进行作物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涵盖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生理生态等

知名企业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2000年2月14日

性质:拜耳旗下企业,专注于作物科学领域

业务范围:农药生产、销售,化肥销售,以及智能农业管理、技术服务等

科研实力:拥有多家分支机构,参与多项招投标项目,拥有大量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大北农集团

成立时间:较早(未提供具体年份)

主营业务:农作物种子研发、生产和销售

科研实力:拥有多个稳定的科研育种与组合鉴定基地,建立了快速、高效、精确的工程化商业育种技术平台

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2001年(大北农集团旗下)

主营业务:玉米、水稻大田作物良种的研发和销售

科研实力:聘请了多位知名育种专家,建立了多个育种中心和试验站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