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航天、机械动力、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广泛工程领域自主创新需求的推动下,振动工程研究要应对解决工程结构创新设计、系统诊断与服务中大量的工程科学与技术问题,因此,如何适应新时代自主创新需求,培养出能有效应对和解决不断涌现的振动问题的人才,是振动领域高等教育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适应新时代对振动类人才培养的需求,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第十届理事会专门成立了教育工作委员会,以期普及和促进振动领域的教育和教学。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求,学会决定于 2024 年 7 月 19-21 号,在哈尔滨举办首届全国振动类课程建设及教学研讨暨青年教师研修会。
会议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主办,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承办,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联合承办。黑龙江省振动工程学会、黑龙省力学学会、哈尔滨市力学学会协办。会议将邀请胡海岩院士做大会主席,教学名师、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以及振动类课程一线主讲教师等专家参会。
会议主题
会议一方面研讨振动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及实践教学,另一方面是激发振动类课程青年教师教学的内生动力、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其中振动类课程,包含但不限于振动力学、振动理论、振动理论及工程应用、工程振动基础、结构动力学、飞行器结构动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学、结构力学(下)、机械振动、机械振动理论或基础、机械动力学、非线性振动、非线性动力学、随机振动、弹性动力学等名称的本科或研究生课。
本次研讨采用口头报告形式进行交流,请对课程或教材建设、课堂或实践教学方法等问题研究感兴趣的专家积极投稿,组委会将通过评审推荐部分投稿在大会报告交流。希望提高教研水平的青年教师,在学习专家报告同时可参加研修,研修采用青年教师现场讲课、专家即时点评的方式。青年教师自愿报名现场讲课,组委会将邀请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教学名师及振动领域知名学者等担任点评专家。根据青年教师报名情况,设立讲课点评分会场。
会议主席:胡海岩
学术委员会及点评专家团
主 任:张方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丁千、丁虎、于开平、王立峰、王琳、王乐、汪越胜、
李俊峰、李鹏、李欣业、李鹤、邢誉峰、刘才山、宋汉文、陈立群、陈克安、
张亚辉、张素侠、张丽、张娟、张智慧、何闻、郭永新、杨智春、杨晓东、
周春燕、金栋平、黄志龙、秦卫阳、曹树谦、韩旭、蔡国平
组织委员会
主 任:于开平
委 员:赵婕、姜金辉、赵锐、李金泽、侯磊、樊伟、荆宇航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振动类课程建设及教学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振动类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现状
一、课程建设现状
课程设置与内容
振动类课程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均有设置,如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电子工程等。这些课程通常包括振动理论、振动分析、振动测试与控制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振动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振动类课程的设置也在不断创新和优化,以适应新的技术需求和市场需求。例如,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设置振动噪声控制、非线性振动、随机振动等前沿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教学资源与教材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振动类课程的教学资源方面投入较大,拥有丰富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教材方面,除了传统的纸质教材外,还出现了大量的电子教材、网络课程和在线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研究现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振动类课程逐渐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转变。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振动类课程的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科研与教学结合
振动类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密切相关。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通过科研项目、实验课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不断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引入课堂,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全国振动类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振动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对振动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深入;部分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方面还存在困难等。
三、未来发展趋势
加强实践教学
未来振动类课程的教学将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加强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
随着学科交叉融合趋势的加强,振动类课程将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更加紧密的交叉融合,形成更具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课程体系。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上在振动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我国振动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全国振动类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领域
一、航空航天领域
在航空航天领域,振动问题对飞行器的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振动类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能够培养专业人才,解决飞行器在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过程中遇到的振动问题。例如,飞行器结构动力学、飞行器振动控制等课程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优化飞行器的结构设计,提高飞行器的振动性能,确保飞行安全。
二、机械动力领域
机械动力领域广泛涉及各类机械设备的振动问题。振动类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有助于培养掌握振动理论、振动分析和振动控制技术的专业人才,解决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问题。这些技术可以应用于汽车、船舶、机床等机械设备的振动分析和优化设计,提高机械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土木建筑领域
土木建筑领域的结构物在风荷载、地震等外部激励下会产生振动。振动类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为土木工程师提供了解决结构振动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例如,结构动力学、工程振动基础等课程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优化建筑结构的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风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四、交通运输领域
交通运输领域的车辆、桥梁、轨道等结构物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受到振动的影响。振动类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对于提高交通运输工具的乘坐舒适性和运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振动分析、振动测试和振动控制等手段,可以优化交通运输工具的结构设计,减少振动对乘客和货物的影响,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品质。
五、其他相关领域
此外,振动类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还可以应用于能源、材料、电子等多个领域。例如,在能源领域,振动技术可以用于风力发电机的振动控制;在材料领域,振动分析可以用于材料的性能测试和结构健康监测;在电子领域,振动技术可以用于电子设备的抗震设计和振动测试等。
全国振动类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领域有哪些知名机构或企业
知名机构
高校及研究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科研机构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在振动、冲击、噪声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显著成果,并多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和部委级奖项。(来源:百度百科)
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隶属于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河南省重点学科和高校设备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在单位。该所在机械设备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开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并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来源:百度百科)
其他高校相关院系和研究所: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院系也设有振动相关的研究机构和课程,为振动类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系统内的多个研究所也在振动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如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等,这些机构在振动理论、实验技术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知名企业
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
作为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专业公司,东菱振动在力学环境试验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公司不仅提供高质量的振动试验仪器和设备,还积极参与振动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中国振动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东菱振动与全球知名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其技术和服务水平得到了国内外用户的广泛认可。(来源:百度百科)
其他振动设备制造企业
除了苏州东菱外,国内还有多家专注于振动设备研发和制造的企业,如江苏联能、北京时代等。这些企业在振动试验台、振动传感器、振动控制器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