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是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主办、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2008年以来,分别在天津(2008年)、武汉(2010年)、成都(2012年)、兰州(2014年)、福州(2016年)、宜昌(2018年)、重庆(2020)、大连(2022+1)成功举办了第六届~第十三届全国学术会议。会议内容涉及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多个领域中的随机振动与随机动力学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问题。
随机振动与随机动力学研究工程结构或其它动力系统在随机激励作用下的响应分析、损伤控制与可靠度设计问题,包括结构振动、结构动力稳定性、结构动力损伤与疲劳破坏、结构随机最优控制与可靠性分析等主要内容。目前,随机振动与随机动力学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通过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的融合与发展,随机振动与随机动力学在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乃至信息与通讯工程和生命科学等领域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
第十四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全国随机动力学学术会议将于2024年10月11~13日在西安举行。本届会议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主办,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空天领域复杂性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中-德复杂性与统计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和陕西省振动工程学会等单位参与协办。会议将通过主题交流与讨论,展示随机振动和随机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的新成果与新进展。
热忱欢迎从事随机振动、随机动力学等研究与应用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研究生和相关工程企业代表与会交流,以期推动我国随机振动和随机动力学研究在理论、试验与实践方面的发展。
会议主题
·随机动力作用及其模型化
·随机振动基础理论及其进展
·线性与非线性随机动力学
·随机参数结构分析
·工程结构动力损伤与疲劳破坏分析
·结构动力稳定性与随机分叉
·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可靠度分析
·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
·结构随机最优控制与优化设计
·风工程中的概率方法
·地震工程中的概率方法
·环境振动与智能结构
·车致振动随机动力学
·轨道交通随机动力学
·海洋工程随机动力学
·航空航天工程随机动力学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支持下的随机动力学
·随机振动与随机动力学的工程应用
·随机振动与随机动力学的其它方面
·不确定性分析与量化的其它方面
·随机动力学反问题
·随机振动教育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全国随机动力学学术会议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研究现状
一、理论研究进展
基础理论研究:
随机振动理论作为力学和工程科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随着数字计算机的出现和进步,得到了迅速而深入的发展。我国在这一领域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较高水平的学者,如庄表中、王光远、胡聿贤等,他们在随机振动理论和应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随机振动理论涉及到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随机振动系统的动力响应分析、随机疲劳寿命评估等多个方面。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这些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
创新方法与应用:
以“虚拟激励法”为例,这是我国学者林家浩等人提出的一种高效、精确的随机振动分析方法。该方法在海洋平台、公路桥梁抗震、高层建筑、大跨度悬索桥斜拉桥抗风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算法系列。
此外,我国在结构非线性分析、生命线工程抗震、随机动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随机振动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工程应用现状
航空航天领域:
在航空航天工程中,随机振动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飞机、火箭等飞行器的结构设计和安全评估中。通过模拟实际飞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随机振动环境,对飞行器结构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和疲劳寿命评估,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汽车与交通领域:
在汽车制造和交通运输领域,随机振动理论也被用于汽车车身、底盘等部件的振动分析和优化设计。通过模拟汽车在不同路况下的振动环境,对部件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和疲劳寿命评估,以提高汽车的舒适性和耐久性。
土木工程领域:
在土木工程领域,随机振动理论被应用于桥梁、建筑等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估中。通过模拟地震等自然灾害引起的随机振动环境,对结构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和破坏机理研究,以提出有效的抗震措施和加固方案。
三、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智能化与自动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随机振动试验和测试设备正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振动试验的远程监控、自动控制和数据分析等功能。
高精度与高效率:
为了满足工程应用对高精度和高效率的需求,随机振动试验技术不断向高精度和高效率方向发展。通过优化试验设备的设计、改进试验方法和提高数据处理能力等措施,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多学科交叉与融合:
随机振动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未来,随着学科交叉和融合的不断加深,随机振动理论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例如,在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中,随机振动理论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四、面临的挑战
技术瓶颈:
目前,随机振动理论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仍存在瓶颈问题。例如,在复杂结构系统的随机振动分析中,如何准确模拟实际振动环境、提高计算效率和精度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人才短缺:
随着随机振动理论应用的不断扩展和深入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目前该领域的高端人才相对匮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领域
1. 土木工程
结构动力学分析:随机振动理论在土木工程领域被用于评估结构物在自然灾害(如地震、风灾)和人为振动(如交通振动)中的受力情况。通过研究结构的自然频率、模态振型以及动力特性,可以设计出更具抗震、抗风能力的结构物。
地震工程:随机振动理论是分析和评估地震作用下结构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工程师可以根据地震的特性(如震级、震源距离、地质条件)确定结构的设计参数(如可行性系数、阻尼比等),并通过基于随机振动理论的分析方法预测结构物的响应,评估地震对结构物的破坏程度,进而优化设计方案,提高结构物的抗震能力。
2. 机械工程
设备振动分析:在机械工程中,随机振动理论被用于分析机器设备的振动特性,如振动强度、频率和耐久性。这有助于工程师优化设备设计,减少振动对设备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影响。
故障诊断与预测:通过随机振动理论对设备振动信号进行分析,可以实现对设备故障的早期诊断和预测。这有助于提前采取措施,避免设备故障对生产造成损失。
3. 航空航天工程
航天器振动分析:航天器在发射、飞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确定性的振动(如气动力、发动机震动、流场涡脉振动等)。随机振动理论可以帮助分析人员评估这些振动对航天器结构的影响,提供合理的抗振措施,保证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水利工程
水工结构分析:随机振动理论可用于分析水工结构(如水坝、水电站等)在随机动力作用下的响应和稳定性。通过评估结构的振动特性和动力性能,可以优化结构设计,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5. 船舶与海洋工程
海洋结构物振动分析:在海洋工程中,随机振动理论被用于分析海洋结构物(如海上平台、海底管道等)在海洋环境(如波浪、海流等)作用下的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这有助于工程师评估结构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振动对结构物的影响。
6. 交通工程
交通振动分析:在交通工程中,随机振动理论可用于分析交通振动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的影响。通过评估振动的传播特性和影响范围,可以制定有效的减振措施,保护周边环境和建筑物的安全。
7. 生命科学
生物力学:在生命科学领域,随机振动理论也被用于研究生物体的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例如,在生物医学工程中,可以利用随机振动理论来模拟和分析人体器官在振动作用下的响应和损伤机制。
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有哪些知名机构或企业
知名机构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简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是全国性的学术团体,致力于振动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和推广。该学会在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广泛的行业影响力。
活动:主办了多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如第十三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全国随机动力学学术会议等,为学者和专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工程力学系:
简介: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工程力学系是国内力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之一,在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
合作:多次与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等单位合作承办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展示了其在该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
简介:作为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深入探索。
贡献:其研究成果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结构安全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