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研究陆地表层自然、人文和信息要素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涉及对自然、人文、信息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全面认知和理解,呈现出区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基本特征。随着地理学研究问题的深入,地理系统固有的综合性、复杂性等特征,对新时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及手段提出了挑战。在此背景下,面向观测与分析并重、定性与定量结合、集成与协作创新、大数据与新技术赋能等地理学研究发展趋势,需要探求地理信息建模和地理信息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为促进新时代地理学的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经中国地理学会批准,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信息分析专业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定于2022年9月17日至18日。本次会议将围绕“新时代地理学的地理信息建模与模拟——探索与实践”主题,探讨学科融合背景下地理信息建模和地理信息分析发展的新机遇、新定位与新范式。
会议主题和议题
会议主题:新时代地理学的地理信息建模与模拟——探索与实践
会议议题(不限于):
(1)时空分析理论创新与思维
(2)地理大数据建模与分析理论与方法
(3)环境与健康时空分析
(4)知识与数据驱动的地理建模方法
(5)开放式地理建模理论与分析方法
(6)空间归因理论与方法
(7)地理模型与分析课程建设
会议学术指导委员会(排名不分先后)
陈发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崔 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戴永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
郭华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傅伯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
孙和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王 桥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夏 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
张建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周成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Luc Anselin 美国科学院院士,芝加哥大学
Michael Batty 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学院
Stewart Fotheringham 美国科学院院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Tony Jakeman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澳洲国立大学
Mei-Po Kwan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
Josef Strobl 奥地利科学院院士,萨尔茨堡大学
陈长胜 麻省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
段青云 河海大学
李 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梁 怡 香港中文大学
宋长青 北京师范大学
熊巨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
会议组织委员会
主 席:
王劲峰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分析专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闾国年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分析专委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陈 旻 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副主席:
葛 咏 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委会主任、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黎 夏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分析专委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刘 瑜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分析专委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柳 林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分析专委会副主任、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教授
吴立新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分析专委会副主任、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教授
杨 昆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分析专委会副主任、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主任、教授
张洪岩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分析专委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秘书长:
廖一兰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分析专委会秘书长、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委 员:
柏延臣、曹志冬、陈江平、陈彦光、陈跃红、陈振杰、程昌秀、邓 敏、丁建丽、丁晓辉、
董 春、董冠鹏、杜世宏、宫 鹏、胡 艺、黄 波、黄季夏、孔云峰、乐 阳、李 颉、
李俊明、李满春、李新虎、刘 军、刘小平、刘耀林、刘 勇、孟 斌、裴 韬、秦 昆、
邱炳文、沈体雁、宋长青、孙英君、汤国安、田 展、童小华、王海起、王 兰、吴志峰、
肖革新、徐建华、杨 琳、袁林旺、岳天祥、张树清、张晓祥、赵 永、郑新奇、朱阿兴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