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交通能源与零碳动力大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08-28 ~ 2025-08-31
举办场地:东方大酒店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内燃机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为响应我国“双碳”战略目标,进一步推动能源与动力“政、产、学、研”等核心单位的学术和技术交流,经研究决定,中国内燃机学会2025年品牌学术活动之“2025交通能源与零碳动力大会”于2025年8月28日至31日在山东省潍坊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内燃机学会主办,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中国内燃机学会氢发动机创新联合体、“科创中国”氢能与氢发动机科技服务团、中国内燃机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汽油机气体机分会、低空推进技术分会、燃料电池发动机分会以及北京内燃机学会、山东内燃机学会等协办。

大会以“绿色、跨界、协同”为主题,届时将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做主旨报告和主题报告,并开展论文宣读交流、墙报展示交流及论文汇编。围绕“绿色燃料与润滑油”“零碳发动机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可靠性”等主题共同研讨交通能源与动力行业的动态发展和技术进步。热忱欢迎国内外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及学生参加。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交通能源与零碳动力大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交通能源与零碳动力研究现状

一、交通能源转型的背景与驱动力

气候目标压力:全球13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交通领域碳排放占比约25%(中国为10%),是减排重点。

能源安全需求:传统化石能源依赖度高,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推动能源多元化和自主化。

技术经济性提升: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如光伏发电成本降低80%以上)、电池技术突破(如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为转型提供支撑。

二、零碳动力技术的研究热点1. 电动化技术

纯电动(BEV)

电池能量密度突破300Wh/kg(如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快充技术(10分钟补能300km)逐步普及。

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下一代技术进入中试阶段,预计2030年商业化。

氢燃料电池(FCEV)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成本下降至1000/kW以下(目标80/kW),寿命突破2万小时。

绿氢制备(电解水制氢)与储运技术(液氢、有机液态储氢)成为研究重点。

混合动力(HEV/PHEV)

插电式混动技术(如比亚迪DM-i)结合燃油与电动优势,成为过渡期主流方案。

2. 可再生能源直接利用

太阳能交通

光伏道路(如中国济南光伏高速公路)、太阳能飞机(如Solar Impulse 2)试验成功,但效率与成本仍需突破。

风能辅助

船舶风帆助航技术(如马士基“WindWing”项目)可减少5-20%燃油消耗。

3. 生物燃料与合成燃料

第二代生物燃料

以秸秆、藻类为原料的生物柴油(BTL)和航空煤油(SAF)技术成熟,但原料供应与成本问题待解。

电制燃料(e-Fuels)

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再与CO₂合成甲醇或汽油(如保时捷“Haru Oni”项目),但能量转换效率低(约15%)。

4. 智能能源管理

车网互动(V2G)

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单元,参与电网调峰(如特斯拉Powerwall与电网联动)。

氢能储能

氢能耦合可再生能源(如“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解决间歇性问题。

三、关键挑战与瓶颈

基础设施滞后

充电桩/加氢站覆盖率不足(中国车桩比约2.5:1),偏远地区补能困难。

技术经济性

氢燃料电池车成本是燃油车的2-3倍,绿氢制备成本仍高于灰氢。

供应链风险

锂、钴等关键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地缘政治影响供应链稳定。

标准与政策

跨区域充电接口、氢能质量标准不统一,碳定价机制不完善。

四、政策与市场动态

国际政策

欧盟《Fit for 55》法案要求2030年汽车碳排放减少55%,2035年禁售燃油车。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提供3690亿美元补贴,推动本土清洁能源产业链发展。

中国市场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2000万辆(2023年),占全球60%以上。

氢能产业规划提出2025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5万辆,加氢站1000座。

企业布局

传统车企(如丰田、宝马)加速电动化转型,新能源车企(如特斯拉、比亚迪)扩大产能。

能源企业(如壳牌、国家电投)布局充电网络与绿氢项目。

五、未来趋势展望

技术融合

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结合(如线控底盘、自动驾驶),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多能互补

构建“电-氢-热”综合能源系统,实现交通、工业、建筑领域协同减排。

循环经济

电池回收利用(如宁德时代“电池银行”模式)降低资源依赖。

全球化合作

通过国际标准互认、技术共享(如IPCC气候技术合作)加速转型进程。

交通能源与零碳动力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交通运输业:核心应用场景

道路交通

乘用车/商用车:纯电动(BEV)、插电式混动(PHEV)技术已大规模商业化,氢燃料电池车(FCEV)在重卡、公交领域试点(如中国佛山氢能公交网络)。

两轮/三轮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全球保有量超10亿辆,成为短途出行零碳主力。

共享出行:滴滴、Uber等平台通过新能源车队降低运营碳排放,结合V2G技术实现车辆与电网互动。

航空与航运

航空

生物航空燃料(SAF)已用于商业航班(如芬兰航空使用奈拉生物燃料),目标2050年占比达65%。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研发加速(如Joby Aviation、亿航智能),用于城市空中交通。

航运

氢燃料电池船、氨燃料动力船进入实船测试阶段(如挪威“Yara Birkeland”自主货船)。

风帆助航技术(如马士基“WindWing”项目)可减少5-20%燃油消耗。

铁路与轨道交通

氢能源列车(如中国“氢龙号”、德国Coradia iLint)实现零碳客运,适用于非电气化线路。

超级电容储能技术提升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如中国中车“绿巨人”动车组)。

二、能源与电力行业:支撑与协同

可再生能源整合

绿氢生产:利用风电、光伏电解水制氢,构建“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如中国库布其沙漠光伏制氢基地)。

智能电网: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单元,通过V2G技术参与电网调峰(如特斯拉Powerwall与澳大利亚虚拟电厂联动)。

分布式能源系统

光伏道路、光伏车棚为交通设施供电(如中国济南光伏高速公路、特斯拉Solar Roof停车场)。

氢能微电网为偏远地区(如海岛、矿山)提供离网电力和交通动力。

三、制造业与重工业:绿色供应链重构

汽车制造

电池生产(如宁德时代、LG化学)推动锂、钴、镍资源回收利用,构建闭环产业链。

一体化压铸、轻量化材料(如碳纤维、铝合金)降低车身能耗。

钢铁与化工

氢基直接还原铁(DRI)技术替代传统高炉炼铁(如瑞典HYBRIT项目),减少90%碳排放。

电制燃料(e-Fuels)为化工行业提供绿色原料(如保时捷合成汽油项目)。

工程机械

电动挖掘机、氢燃料电池叉车在矿山、物流场景应用(如三一重工电动挖机、丰田氢能叉车)。

四、建筑与城市规划:低碳基础设施

绿色建筑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为停车场、充电站供电(如特斯拉Solar Glass Roof)。

氢能热电联产(CHP)系统为建筑提供电力和供暖(如日本ENE-FARM项目)。

智慧城市

交通信号灯与充电桩联动优化能源分配(如新加坡“智慧交通灯”项目)。

氢能垃圾车、电动清扫车实现城市服务零碳化(如中国北京氢能环卫车示范线)。

五、农业与物流:全链条减排

农业机械

电动拖拉机、氢燃料电池收割机降低农田作业排放(如约翰迪尔电动拖拉机原型机)。

生物柴油(BTL)驱动农用设备,利用秸秆等废弃物制燃料。

冷链物流

电动冷藏车、氢能冷链集装箱减少运输环节损耗(如京东物流电动冷链车队)。

太阳能制冷技术应用于偏远地区农产品保鲜(如非洲“太阳能冷库”项目)。

六、金融与服务业:绿色经济新引擎

碳金融

交通领域碳交易市场(如欧盟ETS、中国全国碳市场)激励企业减排。

绿色债券、ESG投资支持零碳交通项目(如世界银行发行“蓝色债券”资助氢能船舶)。

数据服务

充电桩运营平台(如特来电、星星充电)通过大数据优化能源调度。

氢能供应链管理软件(如H2scan)追踪绿氢生产、运输全流程。

七、新兴交叉领域:技术融合创新

空天领域

太阳能飞机(如Solar Impulse 2)完成环球飞行,氢燃料电池卫星推进器延长轨道寿命。

深海探索

核动力/氢燃料电池潜水器实现长期深海作业(如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

军事应用

电动坦克、氢能无人机降低战场碳排放(如美国陆军“静默突击”概念车)。

交通能源与零碳动力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1. 政府/国际组织背景

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

领域:光伏、风电、氢能、电动汽车储能技术。

成果:开发全球最高效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突破33%),主导氢能“H2@Scale”计划。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

旗下研究所:ISE(太阳能系统)、IWES(风能)、IFAM(燃料电池)。

成果:研发固态氢储存技术,推动欧洲“IPCEI氢能”项目。

国际能源署(IEA)

领域:全球能源政策分析、交通能源转型路线图。

报告:《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氢能技术路线图》。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

领域:可再生能源整合、绿氢经济模型。

合作:与非洲开发银行推动“非洲绿氢计划”。

2. 学术机构

麻省理工学院(MIT)能源实验室

领域:锂空气电池、核聚变能源(如SPARC项目)、自动驾驶能源管理。

成果:发表《交通能源未来》白皮书,预测2050年电动化占比超80%。

斯坦福大学全球气候与能源项目(GCEP)

领域:生物燃料、碳捕获与交通结合技术。

合作:与壳牌、埃克森美孚联合研发藻类生物柴油。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领域:氢能船舶设计、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合成路径。

成果:设计全球首艘零排放氢动力内河货船“Hydroville”。

二、中国核心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

领域: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池安全、智能交通能源管理。

成果:牵头制定中国氢能标准体系,研发“清能一号”燃料电池堆。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领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电解水制氢催化剂。

成果:突破低铂催化剂技术,成本降低60%。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ATARC)

领域:新能源汽车测试认证、碳交易政策研究。

合作:与欧盟合作建立中欧氢能联合实验室。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领域:绿氢制备、氢能交通示范项目。

成果:建成中国首个兆瓦级电解水制氢站(北京延庆)。

三、全球领先企业品牌1. 新能源汽车与电池

特斯拉(Tesla)

技术:4680电池、超充网络、V2G车网互动。

布局:德国柏林工厂生产Model Y,上海超级工厂出口欧洲。

比亚迪(BYD)

技术:刀片电池、DM-i混动系统、电动巴士全球化。

成果:全球累计交付超70万辆电动巴士,占据70%市场份额。

宁德时代(CATL)

技术:麒麟电池(能量密度255Wh/kg)、钠离子电池。

合作:与宝马、戴姆勒共建电池回收网络。

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

技术:软包电池、固态电池研发。

客户:特斯拉、通用、大众,北美市场占有率第一。

2. 氢能与燃料电池

丰田汽车(Toyota)

技术:Mirai燃料电池车、氢能社会模型(如“Woven City”)。

合作:与一汽、广汽成立燃料电池系统合资公司。

现代汽车(Hyundai)

技术:NEXO燃料电池SUV、XCIENT氢能重卡。

布局:建设全球首个氢能移动出行基地(韩国蔚山)。

巴拉德动力系统(Ballard)

技术:重型燃料电池堆(FCvelocity®-HD)。

客户:中国亿华通、德国西门子,主导全球重卡燃料电池市场。

林德集团(Linde)

技术:液氢生产、加氢站建设。

合作:与壳牌共建欧洲氢能走廊(连接德国、荷兰、比利时)。

3. 航空与航运零碳技术

空中客车(Airbus)

技术:ZEROe氢能飞机(2035年商用)、SAF燃料认证。

测试:A380改装氢燃料发动机试飞(2026年计划)。

罗尔斯·罗伊斯(Rolls-Royce)

技术:MTU氢燃料发动机、电动飞机推进系统(如“Spirit of Innovation”)。

合作:与易捷航空研发氢能支线飞机。

马士基(Maersk)

技术:甲醇燃料集装箱船(如“Eugen Maersk”号)、WindWing风帆助航。

目标:2040年全部自有船舶使用绿色燃料。

4. 能源与基础设施

壳牌(Shell)

技术:氢能加注站、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如Shell Recharge)。

布局:在德国建设全球最大绿氢工厂(2025年投产)。

国家电网(State Grid)

技术:V2G充电桩、特高压输电与可再生能源整合。

成果:建成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覆盖中国95%县域)。

BP(英国石油)

技术:轻程氢能、电动汽车快充技术(如“BP Pulse”)。

合作:与特斯拉共建超级充电站(英国市场)。

四、新兴科技企业与创新者

Rivian(美国)

技术:电动皮卡R1T、滑板式底盘架构。

融资:亚马逊、福特投资超100亿美元,估值超800亿美元。

Nikola Motor(美国)

技术:氢能重卡Tre、电动半挂车Two。

合作:与博世、依维柯共建氢能供应链。

亿华通(中国)

技术: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功率覆盖30-240kW)。

客户:北汽福田、宇通客车,参与北京冬奥会氢能交通保障。

亿航智能(中国)

技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EH216-S。

认证:全球首个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适航证(中国民航局颁发)。

五、行业趋势与合作动态

技术融合:车企与能源公司跨界合作(如丰田与壳牌共建氢能生态)。

标准化推进:ISO、SAE等机构制定氢能、充电接口国际标准。

地缘布局:欧美聚焦绿氢与航空燃料,中国主导电池与电动化产业链。

资本涌入:2023年全球交通能源领域投资超5000亿美元,氢能占比达30%。

交通能源与零碳动力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技术研发类岗位1. 新能源动力系统研发

电池工程师

方向: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材料研发与电芯设计。

技能:电化学、材料科学、仿真建模(如COMSOL)、电池管理系统(BMS)开发。

典型企业:宁德时代、LG新能源、特斯拉。

燃料电池工程师

方向: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堆栈设计。

技能:流体力学、催化剂合成、膜电极组件(MEA)制备。

典型企业:丰田、巴拉德动力系统、亿华通。

氢能技术专家

方向:电解水制氢、液氢储运、加氢站核心设备研发。

技能:热力学、低温工程、PLC控制系统开发。

典型企业:林德集团、国家电投氢能公司。

2. 智能交通能源管理

V2G(车辆到电网)系统工程师

方向: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充电技术、需求响应算法开发。

技能:电力电子、能源互联网协议(如IEEE 1547)、Python/MATLAB仿真。

典型企业:国家电网、特斯拉、BP。

能源系统优化分析师

方向:交通-能源-建筑综合能源系统建模与碳足迹核算。

技能:EnergyPLUS、RETScreen、生命周期评估(LCA)工具。

典型企业:麦肯锡、西门子、施耐德电气。

3. 零碳航空与航运技术

SAF(可持续航空燃料)研发工程师

方向:生物质气化、费托合成、电制燃料(e-Fuels)工艺优化。

技能:化学工程、催化剂设计、Aspen Plus流程模拟。

典型企业:空客、波音、保时捷合成燃料项目组。

氢能船舶设计师

方向:液氢储罐结构优化、燃料电池-柴油混合动力系统集成。

技能:船舶流体力学、ANSYS CFD仿真、IEC/ISO氢能标准。

典型企业:马士基、挪威DNV船级社。

二、生产制造与工程管理类岗位1. 电池与燃料电池生产

电池工艺工程师

方向:叠片/卷绕工艺优化、干燥房环境控制、缺陷检测算法开发。

技能:六西格玛、MES系统、机器视觉(如OpenCV)。

典型企业:比亚迪、松下。

燃料电池堆栈装配技术员

方向:膜电极热压、双极板激光焊接、气密性测试。

技能:精密机械加工、PLC编程、无损检测(如X射线成像)。

典型企业:现代汽车、丰田。

2. 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加氢站项目经理

方向:站点选址、70MPa压缩机选型、安全距离合规性审查。

技能:HAZOP分析、AutoCAD布局设计、氢能安全规范(如GB 50516)。

典型企业:壳牌、中石化。

液氢储运工程师

方向:低温绝热储罐设计、氢气液化工艺能耗优化。

技能:Aspen HYSYS、ANSYS Cryogenic、ASME BPVC标准。

典型企业:林德、法液空。

三、政策与标准制定类岗位1. 政府与国际组织

碳交易政策研究员

方向:交通领域碳配额分配机制、欧盟CBAM(碳边境税)应对策略。

技能:欧盟ETS规则、碳足迹核算(ISO 14067)、经济模型(如GAMS)。

典型机构:生态环境部、世界银行。

氢能标准制定专家

方向:参与ISO 19880(加氢站标准)、GB/T 37244(燃料电池术语)修订。

技能:标准编写(如GB/T 1.1)、国际技术法规协调(TBT协定)。

典型机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IEC TC 105。

2. 咨询与认证机构

绿色金融分析师

方向:交通能源项目ESG评级、氢能债券发行可行性研究。

技能:Bloomberg终端、MSCI ESG评级方法、可持续金融框架(如ICMA绿债原则)。

典型企业:普华永道、穆迪。

产品认证工程师

方向:燃料电池车UN R134认证、充电桩CE/UL合规性测试。

技能:国际法规解读(如ECE法规)、实验室测试设备操作(如EMC暗室)。

典型企业:TÜV南德、SGS。

四、市场与应用类岗位1. 新能源汽车与充电网络

充电桩运营经理

方向:站点选址优化、负荷预测、与电网互动策略制定。

技能:GIS空间分析、Python数据分析(Pandas/NumPy)、特来电/星星充电平台操作。

典型企业:特来电、BP Pulse。

电池回收技术员

方向:梯次利用电池筛选、湿法冶金提锂、黑粉资源化处理。

技能:ICP-OES元素分析、XRD物相鉴定、环保法规(如《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典型企业:格林美、邦普循环。

2. 氢能交通应用

氢能重卡销售工程师

方向:物流企业客户需求分析、TCO(全生命周期成本)测算、政府补贴申请。

技能:物流路径优化(如OR-Tools)、财务模型(NPV/IRR计算)、招投标文件编写。

典型企业:潍柴动力、尼古拉汽车。

氢能公交调度员

方向:基于氢气加注时间的线路规划、车辆故障远程监控。

技能:GIS路径算法、车载T-Box数据解读、应急预案制定。

典型企业:佛山飞驰客车、北京公交集团。

五、新兴交叉领域岗位1. 空天与深海能源

太阳能飞机结构工程师

方向:超轻复合材料机身设计、光伏-电池-电机一体化布局。

技能:CATIA建模、拓扑优化(如Altair OptiStruct)、适航认证(如FAA Part 23)。

典型企业:空客Zeroe团队、Solar Impulse基金会。

核动力潜水器研发工程师

方向: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屏蔽设计、深海高压环境适应性测试。

技能:MCNP蒙特卡洛模拟、ANSYS Mechanical结构分析、ASME锅炉压力容器规范。

典型企业:美国洛克希德·马丁、中国中船重工。

2. 碳管理数字化

交通碳账户产品经理

方向:个人出行碳积分系统设计、与支付宝/微信支付接口对接。

技能:用户增长模型(AARRR)、区块链存证(如Hyperledger Fabric)、API开发(RESTful)。

典型企业:蚂蚁集团、腾讯碳中和实验室。

六、技能需求与职业路径建议

核心技能

硬技能:电化学、热力学、编程(Python/MATLAB)、CAD设计、碳核算工具。

软技能:跨学科协作、政策解读、碳中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职业路径

技术线:助理工程师→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如宁德时代曾毓群)。

管理线:技术员→生产主管→工厂总经理(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厂长)。

政策线:研究员→标准制定专家→国际组织顾问(如IRENA氢能顾问)。

行业趋势

氢能:2025年后加氢站建设加速,需大量基础设施人才。

航空:2030年前SAF认证工程师缺口超5000人。

电池回收:2030年全球退役电池量达1200GWh,回收技术员需求激增。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