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五届中国纺织学术年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10-17 ~ 2025-10-19
举办场地:南通国际taptap下载官服登入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参会嘉宾:
安琪 - 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白博峰 - 教授(西安交通大学)
柏浩 - 教授(浙江大学)
边新超 -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蔡光明 - 教授(武汉纺织大学)
Cha Hyung Joon - 教授(韩国浦项科技大学)
陈百顺 - 教授(苏州工学院)
陈东义 - 教授(中原工学院)
陈凤翔 - 教授(武汉纺织大学)
陈利 - 教授(天津工业大学)
陈南梁 - 教授(东华大学)
陈培宁 - 研究员(复旦大学)
陈涛 - 教授(天津大学)
陈廷 - 教授(苏州大学)
陈维建 - 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新 - 教授(复旦大学)
丛洪莲 - 教授(江南大学)
崔华帅 - 正高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邓红兵 - 教授(武汉大学)
丁彬 - 教授(东华大学)
董凯 -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董震 - 教授(南通大学)
杜岩冰 - 教授级高工(中国服装协会)
樊威 - 教授(西安工程大学)
方剑 - 教授(苏州大学)
房宽峻 - 教授(青岛大学)
封伟 - 教授(天津大学)
冯雪凌 - 研究员(东华大学)
凤权 - 教授(安徽工程大学)
付少海 - 教授(江南大学)
高卫东 - 教授(江南大学)
顾伯洪 - 教授(东华大学)
郭静 - 教授(大连工业大学)
韩奇钢 - 教授(吉林大学)
郝霄鹏 - 正高工(天津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侯成义 - 研究员(东华大学)
胡毅 - 教授(浙江理工大学)
黄鑫 - 副教授(中原工学院)
简志伟 - 教授(香港理工大学)
吉兴香 - 教授(齐鲁工业大学)
蒋高明 - 教授(江南大学)
Kim Icksoo - 教授(日本信州大学)
孔祥东 - 教授(浙江理工大学)
赖跃坤 - 教授(福州大学)
蓝广芊 - 教授(西南大学)
李刚 - 教授(苏州大学)
李利红 - 首席科学家(南京化纤集团)
李敏 - 教授(南通大学)
李鹏飞 - 教授(西安工程大学)
李守柱 - 教授(新疆理工学院)
李伟 -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李文斌 - 教授(武汉纺织大学)
李祥臣 - 研究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李小银 - 研究员(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
李晓锋 - 教授(北京化工大学)
连之伟 -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梁嘉杰 - 教授(南开大学)
林海涛 - 教授(广西科技大学)
林童 - 教授(天津工业大学)
刘峰 - 高工(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海韬 - 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
刘凯旋 - 教授(西安工程大学)
刘莉 - 教授(北京服装学院)
刘民英 - 教授(郑州大学)
刘其霞 - 教授(南通大学)
刘庆生 - 教授(江南大学)
刘太杰 - 研究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刘旭庆 - 教授(西北工业大学)
刘雪强 - 正高工(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研究所)
刘雍 - 教授(天津工业大学)
刘哲 - 教授(西安工程大学)
卢晗 - 首席执行官(上海纤循新材料有限公司)
卢神州 - 教授(苏州大学)
卢翔 -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卢晓峰 - 教授(吉林大学)
卢业虎 - 教授(苏州大学)
卢雨正 - 教授(塔里木大学/江南大学)
罗国强 - 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
罗维 - 研究员(东华大学)
吕斌 - 教授(陕西科技大学)
马辉 - 教授(嘉兴大学)
马鹏程 -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马丕波 - 教授(江南大学)
马儒军 - 教授(南开大学)
马咏梅 - 正高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孟婥 - 教授(东华大学)
倪庆清 - 教授(浙江理工大学)
倪延朋 - 教授(青岛大学)
牛犁 - 教授(江南大学)
潘刚伟 - 教授(南通大学)
戚栋明 - 教授(浙江理工大学)
钱晓明 - 教授(天津工业大学)
任家智 - 教授(中原工学院)
沈沉 - 教授(东华大学)
沈加加 - 教授(嘉兴大学)
史玉林 - 教授(新疆大学)
寿大华 - 教授(香港理工大学)
斯阳 - 教授(东华大学)
孙瑞哲 - 教授级高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覃小红 - 教授(东华大学)
田明伟 - 教授(青岛大学)
汪军 - 教授(东华大学)
王兵杰 - 研究员(复旦大学)
王潮霞 - 教授(江南大学)
王春红 - 教授(天津工业大学)
王栋 - 教授(武汉纺织大学)
王红华 - 教授(浙江理工大学)
王华平 - 研究员(东华大学)
王卉 - 副教授(苏州大学)
王慧泉 - 教授(天津工业大学)
王建平 - 教授级高工(原天祥集团)
王俊胜 - 研究员(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王捧柱 - 教授(中国矿业大学)
王萍 - 教授(苏州大学)
王强 - 教授(江南大学)
王先锋 - 教授(东华大学)
王训该 - 教授(香港理工大学)
王云仪 - 教授(东华大学)
王正祥 - 教授级高工(天津科技大学)
王宗乾 - 教授(安徽工程大学)
魏取福 - 教授(江南大学)
魏书涛 - 教授级高工(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
吴嘉宁 - 副教授(中山大学)
乌婧 - 研究员(东华大学)
吴金辉 - 教授级高工(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卫勤保障技术研究所)
吴双全 - 教授级高工(旷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吴伟 - 教授(武汉大学)
伍晖 - 教授(清华大学)
武培怡 - 教授(东华大学)
夏东伟 - 教授(青岛大学)
夏鑫 - 教授(新疆大学)
夏治刚 - 教授(武汉纺织大学)
相恒学 - 研究员(东华大学)
向忠 - 教授(浙江理工大学)
谢茂彬 - 教授(广州医科大学)
谢跃亭 - 教授级高工(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辛斌杰 - 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徐纪刚 - 正高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徐丽慧 - 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徐英俊 - 教授(青岛大学)
许凤 - 教授(浙江理工大学)
许福军 - 教授(东华大学/大连工业大学)
许长海 - 教授(青岛大学)
许震 - 教授(浙江大学)
闫建华 - 教授(嘉兴大学)
杨红英 - 教授(中原工学院)
杨杰 - 教授(西安科技大学)
杨应奎 - 教授(武汉纺织大学)
姚菊明 - 教授(浙江理工大学)
叶龙 - 教授(天津大学)
游正伟 - 教授(东华大学)
袁金颖 - 教授(清华大学)
曾泳春 - 教授(东华大学)
张成蛟 - 副教授(南通大学)
张典堂 - 教授(江南大学)
张克勤 - 教授(苏州大学)
张丽平 - 教授(江南大学)
张其冲 -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张清华 - 教授(东华大学)
张同华 - 教授(西南大学)
张伟 - 教授(南通大学)
张先明 - 教授(浙江理工大学)
张耀鹏 - 研究员(东华大学)
张元亭 - 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章辉 - 正高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赵维强 - 副教授(南开大学)
郑环达 - 副教授(大连工业大学)
郑柳春 - 教授(天津工业大学)
郑伟 - 高工(罗莱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超柔研究院)
郑贤宏 - 副教授(安徽工程大学)
郑子剑 - 教授(香港理工大学)
支超 - 教授(西安工程大学)
周峰 - 研究员(中石化(大连)
周其洪 - 教授(东华大学)
周庆 - 教授(南京大学)
周湘 - 副教授(中国药科大学)
周元林 - 教授(西南科技大学)
朱锦 -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朱天择 - 首席执行官(芝诺科技有限公司)
朱曜峰 - 教授(浙江理工大学)
朱雨田 - 教授(杭州师范大学)
祝颖丹 -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邹建新 -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会议介绍

为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指导下,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南通大学承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纺织学术年会”将于2025年10月17—19日在江苏南通举办。

中国纺织学术年会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全力搭建的高端学术交流、高层次创新人才表彰、优秀科研成果发布的权威平台,入选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目录。第十五届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以“学术+ 创新+ 产业+”为主题,设置主会场、平行分会场、特色论坛、科技奖励、展览展示五大模块,将围绕生物基纤维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丝绸材料及低碳制造、纺织材料循环利用技术、现代纺织加工技术、智能健康纺织技术、生态染整技术、纺织品时尚设计与绿色制造技术、高科技服装、车用先进纤维材料与纺织品、功能纤维与织物、健康与能源纤维、纺织智造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为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会上将隆重颁发2025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纺织科学成就奖、纺织科技创新奖、“中复神鹰”纺织青年科技奖、纺织前沿科学奖),发布第26届陈维稷论文卓越行动计划以及2025年纺织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卓越行动计划遴选结果等。

会议组织机构

(一)组织指导委员会

主席

孙瑞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副主席

李陵申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党委书记

伏广伟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

杨宇民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

委员会成员具体名单见大会官网

(二)学术委员会

名誉主席

周 翔院士孙晋良院士

蒋士成院士 王玉忠院士

朱美芳院士 陈文兴院士

徐卫林院士 孙以泽 院士

主席

俞建勇院士

轮值主席

华亮 南通大学教授

委员会成员具体名单见大会官网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纺织学术年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纺织研究现状

行业规模与增长态势

产能利用水平稳中有升:2024年纺织业、化纤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8.5%和85.4%,较上年分别提高2.1和1.1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工业75%的平均水平。

工业增加值显著回升:2024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增速较上年回升5.6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1%,尽管增速放缓,但行业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出口市场多元化:2024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3011亿美元,同比增长2.8%;2025年1-8月纺织品纱线出口额达945.1亿美元,同比增长1.6%,显示出较强的出口韧性。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高端化突破:航空航天用碳纤维、医疗可降解纤维等研发加速,2025年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预计突破万亿。

智能化转型: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深度渗透产业链各环节,推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例如,AI驱动的柔性生产线实现快速换款,3D织造技术减少材料浪费。

绿色化发展:再生纤维使用率提升,无水印染工艺减少废水排放,生物基纤维替代传统化纤,推动行业向循环经济转型。

市场需求与消费趋势

内需市场扩容:国内人均纤维消费量突破23公斤/年,功能性面料占比从2020年的15%跃升至25%。银发经济催生适老化功能服装需求,2025年相关品类增速超25%;运动休闲服饰市场规模达3200亿元,年增长12%。

消费升级与个性化需求:消费者对纺织品的品质、功能性和环保性要求提高,推动行业向高端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例如,模块化组合棉衣、“三合一”外套等创新品类服饰悄然上架。

线上渠道贡献显著: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激发线上消费潜力,2024年前三季度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1%。

区域布局与产业集群

东部沿海地区: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先进的技术水平,成为高端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例如,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拥有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纺织产业集群。

中西部地区:河南、安徽等地依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原材料优势,逐渐发展成为纺织服装产业的加工制造中心,承接了大量从东部地区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区域合作与协调:国内纺织行业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例如,浙江、山东、河北、广东、江苏、福建等省份在对外贸易、产业配套基础和人才吸引等方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通过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挑战与机遇并存

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欧美对新疆棉的限制政策、贸易壁垒升级等因素影响出口,部分企业转产东南亚导致产能利用率下降。

原材料价格波动:棉花、化纤等原料价格受气候、政策及国际市场影响,波动率高达20%,增加企业成本压力。

绿色转型压力:环保法规日趋严格,推动行业向绿色化转型。企业需要加大环保投入,采用环保材料和生产工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企业需要加大在新材料、新工艺、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研发投入,提升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满足消费者对品质、设计、文化内涵的复合需求。

中国纺织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医疗健康领域

医用纺织品

手术缝合线:采用可降解纤维(如聚乳酸)研发的缝合线,术后无需拆线,减少感染风险。

人工血管: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血管支架,模拟天然血管结构,促进细胞再生。

伤口敷料:功能性敷料(如含银抗菌敷料、水凝胶敷料)加速伤口愈合,适用于烧伤、糖尿病足等慢性伤口治疗。

防护服:开发具有抗病毒、抗菌功能的医用防护服,提升医护人员安全防护水平。

健康监测纺织品

智能穿戴设备:将导电纤维与传感器集成于衣物中,实时监测心率、血压、体温等生理指标,应用于远程医疗和慢性病管理。

肌电信号监测:通过柔性电极织物捕捉肌肉电信号,辅助康复训练或运动科学分析。

二、航空航天与国防领域

高性能复合材料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用于飞机机身、机翼等结构件,减轻重量并提高燃油效率。例如,C919大型客机中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达11.5%。

芳纶纤维:应用于防弹衣、头盔等个体防护装备,以及飞机座椅、舱内装饰等,兼具轻量化和高强度特性。

极端环境防护

耐高温纤维:如聚酰亚胺纤维,用于火箭发动机隔热层、航天服内衬,耐受极端高温环境。

抗辐射织物:开发含铅或特殊涂层的防护服,保护宇航员免受宇宙射线伤害。

三、环境保护与能源领域

水处理与空气净化

过滤材料:功能性纤维膜(如聚四氟乙烯膜)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空气净化器滤芯,高效截留微粒和有害物质。

油水分离:超疏水/超亲油纤维织物实现海上油污快速分离,提升环境应急响应能力。

新能源应用

锂离子电池隔膜:通过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隔膜,提高电池安全性和充放电效率。

太阳能电池背板:采用耐候性纤维复合材料,延长太阳能电池板使用寿命。

四、智能交通领域

轻量化汽车内饰

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亚麻、大麻等天然纤维替代传统玻璃纤维,用于汽车门板、座椅骨架,降低车身重量并提升环保性。

智能温控座椅:集成相变材料的织物,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节座椅表面温度,提升乘坐舒适性。

轮胎增强材料

高性能帘子线:如芳纶帘子线,用于子午线轮胎骨架,提高轮胎抗冲击性和耐久性。

五、建筑与工程领域

增强型建筑材料

纤维混凝土:添加聚丙烯纤维或钢纤维,提高混凝土抗裂性、抗冲击性和耐久性,应用于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

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格栅,用于路基加固、边坡防护,防止水土流失。

智能建筑织物

光伏窗帘:将柔性太阳能电池与窗帘结合,实现建筑自发电功能。

调光玻璃:通过电致变色纤维控制玻璃透光率,调节室内光线和隐私。

六、农业与食品领域

农业防护材料

防虫网: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纤维编织,阻隔害虫侵入,减少农药使用。

遮阳网:调节光照强度和温度,保护作物免受极端天气影响。

食品包装

可降解包装膜:以聚乳酸(PLA)或淀粉基纤维为原料,替代传统塑料包装,减少白色污染。

智能保鲜包装:集成氧气指示剂或抗菌纤维,延长食品保质期。

七、文化创意与时尚科技领域

交互式时尚

LED发光织物:将柔性LED灯带嵌入衣物,实现动态灯光效果,应用于舞台表演或夜间安全警示。

形状记忆面料:通过温度或光照触发面料形变,设计可自动变换款式的服装。

3D打印纺织品

定制化鞋履:采用3D编织技术生产个性化鞋面,贴合足部曲线,提升舒适度。

复杂结构织物:直接打印具有镂空、分层等复杂结构的织物,突破传统纺织工艺限制。

八、应急与安全领域

消防防护服

阻燃纤维:如芳纶、聚苯并咪唑(PBI)纤维,耐受高温火焰,保护消防员安全。

相变材料夹层:吸收并储存热量,延缓高温对人体的伤害。

防化服

气密型防护服:采用多层复合材料,阻隔化学毒剂渗透,适用于危险品处理或核事故救援。

中国纺织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中国纺织领域知名研究机构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始建于1956年,是中国纺织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科研院所。它是“国家合成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纤维基复合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基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拥有多个研发机构和子公司,提供技术咨询以及纺织标准、计量、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是纺织行业智库机构,主要承担纺织宏观理论研究、行业政策研究与战略规划编制等工作。

中国纺织领域知名企业品牌

魏桥: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企业之一,集纺织、染整、服装、家纺、热电于一体的特大型企业。

如意RUYI: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全球服装奢侈品品牌的材料供应商,从事毛条制造、服装、棉纺织、化学纤维、牛仔布、家纺、房地产等产业的多元化集团。

Sunshine阳光: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行业标准制订者,全球大型毛纺生产企业和高档服装生产基地。

上海纺织: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878年,致力于高科技、差别化、环保型的新型功能性纤维及材料制品开发、生产、销售的上市公司。

恒力集团:始建于1994年,是以石化、聚酯化纤薄膜瓶片工程塑料、地产和织造等四大板块为主业,热电、机械、金融、酒店等多元化发展的国际型企业。

LUTHAI鲁泰: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全球产量较大的高档色织面料生产商,产品以质量好、档次高、花色品种多著称。

天虹TEXHONG:天虹纺织(中国)有限公司,全球较大的包芯棉纺织品供应商,致力于高附加值时尚棉纺织品的制造、销售的现代化大型企业。

华芳:华芳集团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精纺呢绒生产基地之一,以纺织为主,下辖棉纺、金田纺织、色织等的大型企业集团。

桐昆TONGKUN: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合纤产品开发基地,以PTA、聚酯和涤纶纤维制造为主业的大型股份制企业。

huafu华孚: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以提供时尚环保科技的色纺纱线为主营业务,专注经营中高档新型纱线的制造商和供应商。

中国纺织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传统领域岗位

纺织品生产与加工:负责生产管理、工艺设计、质量检测,优化生产流程、维护设备、改进产品性能。例如,环保染色技术的探索与应用。

服装设计与制造:参与面料研发、供应链管理,满足个性化定制与环保材料需求。运动品牌对功能型面料的需求持续增长,如防晒、速干、抗菌等功能性服装。

纺织机械及设备行业:研发或维护智能化纺织机械,推动自动化转型。高端织造设备的市场需求明显上升,如高速剑杆织机、喷气织机等。

外贸与国际贸易:负责纺织品进出口销售、原材料采购,跨境电商发展推动岗位升级。部分岗位明确标注“纺织专业优先”,如外贸业务员、采购跟单等。

二、新兴领域岗位

智能制造:物联网系统工程师、数字孪生技术员、纺织AI工程师等岗位需求增长,主要优化工厂能耗与生产流程。长三角地区相关岗位年薪可达18-25万元。

医疗健康:研发生物医用纺织品,如智能敷料、人造血管等。康复纺织品如压力释放面料也备受关注,相关岗位年薪超25万元。全球医用纺织市场预计2025年达420亿美元。

时尚科技:虚拟服装设计、3D数字印花技术、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等岗位兴起。部分企业校招明确“纺织专业优先”,年薪15-25万元。

绿色生产技术:环保染色、废旧纺织品回收再生、碳足迹管理等技术岗位需求增加。欧盟碳关税推动下,再生材料技术岗年薪超25万元。

三、跨学科领域岗位

纺织品专利诉讼:随着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加速,专利纠纷增多,纺织品专利诉讼律师需求上升。红圈所技术型律师起薪可达40万元。

丝绸文物修复:结合纺织技术与文物保护知识,丝绸文物修复岗位竞争激烈,要求具备扎实的纺织专业知识和文物保护技能。

纺织行业分析:纺织行业分析师需具备纺织专业知识和市场分析能力,为行业提供决策支持。

四、区域与行业分布

区域分布:纺织产业在地域上分布不均,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纺织业较为发达,相关就业机会更多。例如,绍兴市柯桥区拥有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纺织产业集群。

行业分布:纺织行业就业不仅限于传统纺织生产企业,还包括纺织机械、纺织原料、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等多个相关领域。

五、岗位类型与薪资水平

技术岗位:如纺织研发工程师、纺织化工工程师等,薪资水平较高,尤其是具备丰富经验和高级技能的人才。例如,纺织化工工程师(研发类)在佛山地区的年薪可达25-50万元。

销售岗位:如纺织销售经理、外贸业务员等,薪资水平与业绩挂钩,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人才薪资较高。例如,纺织行业销售经理在麻涌镇的年薪可达10-20万元。

管理岗位:如纺织厂副厂长、生产总监等,要求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纺织专业知识,薪资水平较高。例如,纺织厂副厂长在卓尔控股有限公司的年薪可达10-25万元。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