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五届中国纺织学术年会
为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指导下,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南通大学承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纺织学术年会”将于2025年10月17—19日在江苏南通举办。
中国纺织学术年会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全力搭建的高端学术交流、高层次创新人才表彰、优秀科研成果发布的权威平台,入选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目录。第十五届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以“学术+ 创新+ 产业+”为主题,设置主会场、平行分会场、特色论坛、科技奖励、展览展示五大模块,将围绕生物基纤维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丝绸材料及低碳制造、纺织材料循环利用技术、现代纺织加工技术、智能健康纺织技术、生态染整技术、纺织品时尚设计与绿色制造技术、高科技服装、车用先进纤维材料与纺织品、功能纤维与织物、健康与能源纤维、纺织智造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为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会上将隆重颁发2025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纺织科学成就奖、纺织科技创新奖、“中复神鹰”纺织青年科技奖、纺织前沿科学奖),发布第26届陈维稷论文卓越行动计划以及2025年纺织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卓越行动计划遴选结果等。
会议组织机构
(一)组织指导委员会
主席
孙瑞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副主席
李陵申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党委书记
伏广伟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
杨宇民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
委员会成员具体名单见大会官网
(二)学术委员会
名誉主席
周 翔院士孙晋良院士
蒋士成院士 王玉忠院士
朱美芳院士 陈文兴院士
徐卫林院士 孙以泽 院士
主席
俞建勇院士
轮值主席
华亮 南通大学教授
委员会成员具体名单见大会官网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纺织学术年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纺织研究现状
行业规模与增长态势:
产能利用水平稳中有升:2024年纺织业、化纤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8.5%和85.4%,较上年分别提高2.1和1.1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工业75%的平均水平。
工业增加值显著回升:2024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增速较上年回升5.6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1%,尽管增速放缓,但行业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出口市场多元化:2024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3011亿美元,同比增长2.8%;2025年1-8月纺织品纱线出口额达945.1亿美元,同比增长1.6%,显示出较强的出口韧性。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高端化突破:航空航天用碳纤维、医疗可降解纤维等研发加速,2025年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预计突破万亿。
智能化转型: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深度渗透产业链各环节,推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例如,AI驱动的柔性生产线实现快速换款,3D织造技术减少材料浪费。
绿色化发展:再生纤维使用率提升,无水印染工艺减少废水排放,生物基纤维替代传统化纤,推动行业向循环经济转型。
市场需求与消费趋势:
内需市场扩容:国内人均纤维消费量突破23公斤/年,功能性面料占比从2020年的15%跃升至25%。银发经济催生适老化功能服装需求,2025年相关品类增速超25%;运动休闲服饰市场规模达3200亿元,年增长12%。
消费升级与个性化需求:消费者对纺织品的品质、功能性和环保性要求提高,推动行业向高端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例如,模块化组合棉衣、“三合一”外套等创新品类服饰悄然上架。
线上渠道贡献显著: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激发线上消费潜力,2024年前三季度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1%。
区域布局与产业集群:
东部沿海地区: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先进的技术水平,成为高端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例如,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拥有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纺织产业集群。
中西部地区:河南、安徽等地依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原材料优势,逐渐发展成为纺织服装产业的加工制造中心,承接了大量从东部地区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区域合作与协调:国内纺织行业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例如,浙江、山东、河北、广东、江苏、福建等省份在对外贸易、产业配套基础和人才吸引等方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通过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挑战与机遇并存:
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欧美对新疆棉的限制政策、贸易壁垒升级等因素影响出口,部分企业转产东南亚导致产能利用率下降。
原材料价格波动:棉花、化纤等原料价格受气候、政策及国际市场影响,波动率高达20%,增加企业成本压力。
绿色转型压力:环保法规日趋严格,推动行业向绿色化转型。企业需要加大环保投入,采用环保材料和生产工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企业需要加大在新材料、新工艺、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研发投入,提升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满足消费者对品质、设计、文化内涵的复合需求。
中国纺织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医疗健康领域
医用纺织品
手术缝合线:采用可降解纤维(如聚乳酸)研发的缝合线,术后无需拆线,减少感染风险。
人工血管: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血管支架,模拟天然血管结构,促进细胞再生。
伤口敷料:功能性敷料(如含银抗菌敷料、水凝胶敷料)加速伤口愈合,适用于烧伤、糖尿病足等慢性伤口治疗。
防护服:开发具有抗病毒、抗菌功能的医用防护服,提升医护人员安全防护水平。
健康监测纺织品
智能穿戴设备:将导电纤维与传感器集成于衣物中,实时监测心率、血压、体温等生理指标,应用于远程医疗和慢性病管理。
肌电信号监测:通过柔性电极织物捕捉肌肉电信号,辅助康复训练或运动科学分析。
二、航空航天与国防领域
高性能复合材料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用于飞机机身、机翼等结构件,减轻重量并提高燃油效率。例如,C919大型客机中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达11.5%。
芳纶纤维:应用于防弹衣、头盔等个体防护装备,以及飞机座椅、舱内装饰等,兼具轻量化和高强度特性。
极端环境防护
耐高温纤维:如聚酰亚胺纤维,用于火箭发动机隔热层、航天服内衬,耐受极端高温环境。
抗辐射织物:开发含铅或特殊涂层的防护服,保护宇航员免受宇宙射线伤害。
三、环境保护与能源领域
水处理与空气净化
过滤材料:功能性纤维膜(如聚四氟乙烯膜)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空气净化器滤芯,高效截留微粒和有害物质。
油水分离:超疏水/超亲油纤维织物实现海上油污快速分离,提升环境应急响应能力。
新能源应用
锂离子电池隔膜:通过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隔膜,提高电池安全性和充放电效率。
太阳能电池背板:采用耐候性纤维复合材料,延长太阳能电池板使用寿命。
四、智能交通领域
轻量化汽车内饰
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亚麻、大麻等天然纤维替代传统玻璃纤维,用于汽车门板、座椅骨架,降低车身重量并提升环保性。
智能温控座椅:集成相变材料的织物,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节座椅表面温度,提升乘坐舒适性。
轮胎增强材料
高性能帘子线:如芳纶帘子线,用于子午线轮胎骨架,提高轮胎抗冲击性和耐久性。
五、建筑与工程领域
增强型建筑材料
纤维混凝土:添加聚丙烯纤维或钢纤维,提高混凝土抗裂性、抗冲击性和耐久性,应用于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
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格栅,用于路基加固、边坡防护,防止水土流失。
智能建筑织物
光伏窗帘:将柔性太阳能电池与窗帘结合,实现建筑自发电功能。
调光玻璃:通过电致变色纤维控制玻璃透光率,调节室内光线和隐私。
六、农业与食品领域
农业防护材料
防虫网: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纤维编织,阻隔害虫侵入,减少农药使用。
遮阳网:调节光照强度和温度,保护作物免受极端天气影响。
食品包装
可降解包装膜:以聚乳酸(PLA)或淀粉基纤维为原料,替代传统塑料包装,减少白色污染。
智能保鲜包装:集成氧气指示剂或抗菌纤维,延长食品保质期。
七、文化创意与时尚科技领域
交互式时尚
LED发光织物:将柔性LED灯带嵌入衣物,实现动态灯光效果,应用于舞台表演或夜间安全警示。
形状记忆面料:通过温度或光照触发面料形变,设计可自动变换款式的服装。
3D打印纺织品
定制化鞋履:采用3D编织技术生产个性化鞋面,贴合足部曲线,提升舒适度。
复杂结构织物:直接打印具有镂空、分层等复杂结构的织物,突破传统纺织工艺限制。
八、应急与安全领域
消防防护服
阻燃纤维:如芳纶、聚苯并咪唑(PBI)纤维,耐受高温火焰,保护消防员安全。
相变材料夹层:吸收并储存热量,延缓高温对人体的伤害。
防化服
气密型防护服:采用多层复合材料,阻隔化学毒剂渗透,适用于危险品处理或核事故救援。
中国纺织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中国纺织领域知名研究机构: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始建于1956年,是中国纺织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科研院所。它是“国家合成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纤维基复合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基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拥有多个研发机构和子公司,提供技术咨询以及纺织标准、计量、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是纺织行业智库机构,主要承担纺织宏观理论研究、行业政策研究与战略规划编制等工作。
中国纺织领域知名企业品牌:
魏桥: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企业之一,集纺织、染整、服装、家纺、热电于一体的特大型企业。
如意RUYI: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全球服装奢侈品品牌的材料供应商,从事毛条制造、服装、棉纺织、化学纤维、牛仔布、家纺、房地产等产业的多元化集团。
Sunshine阳光: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行业标准制订者,全球大型毛纺生产企业和高档服装生产基地。
上海纺织: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878年,致力于高科技、差别化、环保型的新型功能性纤维及材料制品开发、生产、销售的上市公司。
恒力集团:始建于1994年,是以石化、聚酯化纤薄膜瓶片工程塑料、地产和织造等四大板块为主业,热电、机械、金融、酒店等多元化发展的国际型企业。
LUTHAI鲁泰: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全球产量较大的高档色织面料生产商,产品以质量好、档次高、花色品种多著称。
天虹TEXHONG:天虹纺织(中国)有限公司,全球较大的包芯棉纺织品供应商,致力于高附加值时尚棉纺织品的制造、销售的现代化大型企业。
华芳:华芳集团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精纺呢绒生产基地之一,以纺织为主,下辖棉纺、金田纺织、色织等的大型企业集团。
桐昆TONGKUN: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合纤产品开发基地,以PTA、聚酯和涤纶纤维制造为主业的大型股份制企业。
huafu华孚: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以提供时尚环保科技的色纺纱线为主营业务,专注经营中高档新型纱线的制造商和供应商。
中国纺织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传统领域岗位
纺织品生产与加工:负责生产管理、工艺设计、质量检测,优化生产流程、维护设备、改进产品性能。例如,环保染色技术的探索与应用。
服装设计与制造:参与面料研发、供应链管理,满足个性化定制与环保材料需求。运动品牌对功能型面料的需求持续增长,如防晒、速干、抗菌等功能性服装。
纺织机械及设备行业:研发或维护智能化纺织机械,推动自动化转型。高端织造设备的市场需求明显上升,如高速剑杆织机、喷气织机等。
外贸与国际贸易:负责纺织品进出口销售、原材料采购,跨境电商发展推动岗位升级。部分岗位明确标注“纺织专业优先”,如外贸业务员、采购跟单等。
二、新兴领域岗位
智能制造:物联网系统工程师、数字孪生技术员、纺织AI工程师等岗位需求增长,主要优化工厂能耗与生产流程。长三角地区相关岗位年薪可达18-25万元。
医疗健康:研发生物医用纺织品,如智能敷料、人造血管等。康复纺织品如压力释放面料也备受关注,相关岗位年薪超25万元。全球医用纺织市场预计2025年达420亿美元。
时尚科技:虚拟服装设计、3D数字印花技术、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等岗位兴起。部分企业校招明确“纺织专业优先”,年薪15-25万元。
绿色生产技术:环保染色、废旧纺织品回收再生、碳足迹管理等技术岗位需求增加。欧盟碳关税推动下,再生材料技术岗年薪超25万元。
三、跨学科领域岗位
纺织品专利诉讼:随着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加速,专利纠纷增多,纺织品专利诉讼律师需求上升。红圈所技术型律师起薪可达40万元。
丝绸文物修复:结合纺织技术与文物保护知识,丝绸文物修复岗位竞争激烈,要求具备扎实的纺织专业知识和文物保护技能。
纺织行业分析:纺织行业分析师需具备纺织专业知识和市场分析能力,为行业提供决策支持。
四、区域与行业分布
区域分布:纺织产业在地域上分布不均,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纺织业较为发达,相关就业机会更多。例如,绍兴市柯桥区拥有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纺织产业集群。
行业分布:纺织行业就业不仅限于传统纺织生产企业,还包括纺织机械、纺织原料、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等多个相关领域。
五、岗位类型与薪资水平
技术岗位:如纺织研发工程师、纺织化工工程师等,薪资水平较高,尤其是具备丰富经验和高级技能的人才。例如,纺织化工工程师(研发类)在佛山地区的年薪可达25-50万元。
销售岗位:如纺织销售经理、外贸业务员等,薪资水平与业绩挂钩,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人才薪资较高。例如,纺织行业销售经理在麻涌镇的年薪可达10-20万元。
管理岗位:如纺织厂副厂长、生产总监等,要求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纺织专业知识,薪资水平较高。例如,纺织厂副厂长在卓尔控股有限公司的年薪可达10-25万元。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