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创办的全国性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盛会,每两年召开一次,旨在为塑性工程及研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产业界人士搭建一个高层学术交流平台,共享塑性工程界年度最新研究成果,增进国内外塑性工程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间的学术交流和友谊,推动我国塑性工程领域自主创新发展。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燕山大学、中国机械总院集团北京机电研究所有限公司等组织的“第十九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将于2025年10月24-26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举行,大会主题为“塑造新质动力,赋能制造强国”。本届年会将邀请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的资深专家做主旨报告,同时,还将安排分组学术交流、展览、成果与需求展示等。会议同期召开塑性工程分会第十三届三次委员(扩大)会议、举办“太平洋精锻杯”第二届塑性工程实践与创新赛总决赛颁奖典礼等。热忱欢迎海内外广大同仁踊跃投稿、积极参会。
大会主席
谢建新 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华 林 教授(武汉理工大学)
学术委员会
主 任:
华 林 教授(武汉理工大学)
副主任:
王新云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刘 钢 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
彭 艳 教授(燕山大学/重庆理工大学)
詹 梅 教授(西北工业大学)
|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
|||||
|
马立峰 |
王快社 |
王宝雨 |
王 涛 |
王 强 |
王雷刚 |
|
任玉成 |
孙建亮 |
运新兵 |
李 恒 |
李东升 |
李亚军 |
|
李光耀 |
李宏伟 |
李建军 |
李淑慧 |
李落星 |
李淼泉 |
|
何祝斌 |
张 君 |
张 琦 |
张士宏 |
张存生 |
张运军 |
|
闵峻英 |
陈 军 |
苑世剑 |
林 峰 |
金 红 |
金 淼 |
|
周 杰 |
周华民 |
单德彬 |
赵升吨 |
赵国群 |
赵 震 |
|
侯红亮 |
夏汉关 |
夏琴香 |
高铁军 |
郭 斌 |
黄庆学 |
|
黄华贵 |
黄志超 |
蒋 鹏 |
蒋浩民 |
董旭刚 |
董国疆 |
|
韩 飞 |
湛利华 |
谢建新 |
雷丙旺 |
翟 华 |
|
组织委员会
主 任:
彭 艳 教授(燕山大学/重庆理工大学)
金 红 研究员(塑性工程分会)
副主任:
周 林 研究员(塑性工程分会)
刘雪峰 教授(北京科技大学)
钱东升 教授(武汉理工大学)
董国疆 教授(燕山大学)
陈子明 教授(燕山大学)
|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
|||||
|
于海平 |
于高潮 |
王国峰 |
王忠金 |
王宝雨 |
王新云 |
|
刘 丰 |
刘 钢 |
刘德学 |
李 明 |
李志强 |
何祝斌 |
|
张士宏 |
张 波 |
陈 良 |
陈慧琴 |
单德彬 |
赵升吨 |
|
姜巨福 |
胡建良 |
郭 斌 |
蒋 鹏 |
韩 飞 |
韩 非 |
|
詹 梅 |
翟瑞雪 |
樊晓光 |
薛 勇 |
||
会议内容
1.“太平洋精锻杯”第二届塑性工程实践与创新赛总决赛颁奖典礼
2.大会主旨报告:
金属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与装备 ——黄庆学院士(太原理工大学)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of stress superposition in metal forming ——A. Erman Tekkaya院士(多特蒙德工业大学)
Size effects in engineering mechanics, materials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傅铭旺教授(香港理工大学)
Advances in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for constitutive and fracture modeling ——Jeong Whan Yoon院士(韩国科学技术院)
轻合金大型内环高筋壳体多向加载旋转挤压成形技术及装置 ——张治民教授(中北大学)
大尺寸难变形金属制件核心工艺技术与装备进展 ——雷丙旺总工(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轻质高强金属薄板室温单点柔性渐进成形技术新进展 ——陈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Heating-rate-dependent viscoplasticity in aluminium alloys and its applications for lightweight manufacturing ——王礼良教授(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航空航天铝合金锻件先进成形工艺及模具技术 ——吴道祥高工(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分会场学术交流(详见后续安排)
4.“太平洋精锻杯”第二届塑性工程实践与创新赛总决赛获奖作品展
5.“科创中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科技成果展及技术需求展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塑性工程研究现状
一、基础理论研究深入
塑性变形机制:
国内学者在金属、高分子材料等塑性变形机制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规律,如位错运动、晶界滑移等。
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验验证,建立了更为精确的塑性变形本构模型,为塑性工程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塑性成形理论:
在塑性成形理论方面,国内研究涵盖了体积成形、板料成形、粉末冶金成形等多个领域。
学者们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塑性成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布、变形路径、成形极限等关键问题。
二、技术创新不断涌现
先进塑性加工技术:
国内在塑性加工技术方面不断创新,涌现出如精密锻造、精密冲裁、等温模锻、超塑性成形等先进技术。
这些技术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改进模具设计、提高设备精度等手段,显著提高了塑性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在塑性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国内学者开发了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塑性成形数值模拟软件,实现了对塑性成形过程的精确预测和优化。
同时,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等也被引入塑性加工生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三、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航空航天领域:
塑性工程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如飞机发动机叶片、涡轮盘等关键部件的制造。
国内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塑性成形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些部件制造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了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
汽车工业:
在汽车工业中,塑性工程被广泛应用于车身覆盖件、底盘零件等部件的制造。
国内汽车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了先进的塑性加工技术和装备,提高了汽车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其他领域:
塑性工程还在能源、电子、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能源领域,塑性加工技术被用于制造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管道等关键部件;在电子领域,塑性加工技术被用于制造微电子器件、连接器等精密零件。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国际学术会议:
国内塑性工程领域学者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如国际塑性加工会议、国际材料与热处理大会等,与国外同行进行广泛交流和合作。
通过这些会议,国内学者了解了国际塑性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趋势,促进了国内塑性工程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国际合作项目:
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共同研究塑性工程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
这些合作项目不仅提高了国内塑性工程研究的水平,还促进了国内外塑性工程技术的交流和融合。
五、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塑性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塑性工程领域面临着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挑战。
同时,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塑性工程领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机遇:
国家对制造业的高度重视为塑性工程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塑性工程领域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创新空间。
全国塑性工程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1.航空航天领域
关键部件制造:航空航天领域对材料性能要求极高,塑性工程研究为制造飞机发动机叶片、涡轮盘、燃烧室等高温高压部件提供了关键技术。通过精密锻造、超塑性成形等技术,能够确保这些部件在极端环境下保持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轻量化设计:塑性工程研究还助力航空航天器的轻量化设计,通过优化材料成形工艺,减少部件重量,提高飞行效率,降低能耗。
2.汽车工业
车身覆盖件制造:汽车车身覆盖件如车门、引擎盖等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观质量和尺寸精度,塑性工程研究中的板料成形技术(如冲压、拉伸等)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实现高效、高质量的生产。
底盘零件加工:汽车底盘零件如悬挂系统、传动系统等需要承受复杂的载荷和振动,塑性工程研究通过精密锻造、热处理等工艺,提高了这些零件的强度和耐久性。
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塑性工程研究在电池壳体、电机壳体等部件的制造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确保这些部件具备良好的密封性、散热性和电磁屏蔽性能。
3.能源领域
核能设备制造: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管道等关键部件需要承受高温、高压和强辐射等极端环境,塑性工程研究通过等温模锻、超塑性成形等技术,确保了这些部件的制造质量和安全性。
石油天然气开采:在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塑性工程研究为制造钻杆、套管等井下工具提供了关键技术,这些工具需要具备良好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抗疲劳性能。
4.电子领域
微电子器件制造:随着电子产品的微型化、集成化趋势加剧,微电子器件的制造对材料成形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塑性工程研究中的微成形技术(如微冲压、微挤压等)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生产。
连接器与接插件:电子设备中的连接器、接插件等部件需要具备良好的导电性、接触可靠性和耐久性,塑性工程研究通过精密冲裁、热处理等工艺,提高了这些部件的性能和质量。
5.医疗领域
医疗器械制造:医疗器械如人工关节、牙齿矫正器等需要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耐腐蚀性和机械性能。塑性工程研究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如钛合金、不锈钢等)和成形工艺(如精密铸造、热处理等),确保了这些医疗器械的制造质量和安全性。
医用植入物:对于医用植入物如心脏支架、血管支架等,塑性工程研究通过微成形技术、表面处理技术等手段,实现了植入物的精准制造和个性化定制,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6.轨道交通领域
车辆部件制造:轨道交通车辆如高铁、地铁等需要具备良好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塑性工程研究为制造车轮、车轴、转向架等关键部件提供了关键技术,这些部件需要承受复杂的载荷和振动,塑性工程研究通过优化材料成形工艺和热处理工艺,提高了这些部件的强度和耐久性。
轨道系统部件:轨道系统部件如轨道板、道岔等也需要具备良好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抗疲劳性能,塑性工程研究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成形工艺,确保了这些部件的制造质量和使用寿命。
7.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
船舶结构件制造:船舶结构件如船体、甲板等需要具备良好的强度、刚度和耐腐蚀性,塑性工程研究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如高强度钢、铝合金等)和成形工艺(如焊接、锻造等),确保了这些结构件的制造质量和安全性。
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如海上平台、海底管道等需要承受复杂的海洋环境和载荷,塑性工程研究通过优化材料成形工艺和防腐处理工艺,提高了这些装备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全国塑性工程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地位:国内塑性工程领域的顶尖研究机构之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
研究方向:专注于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机制、成形工艺优化及数值模拟,在精密锻造、超塑性成形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
成果:开发了高性能钛合金、铝合金等材料的塑性加工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地位: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权威院校,塑性工程研究实力雄厚。
研究方向:涵盖金属塑性成形理论、数值模拟、模具设计等,注重产学研结合。
成果: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发了高精度板料成形技术,提升了汽车覆盖件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地位:在塑性工程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拥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研究方向:聚焦于先进塑性加工技术(如等温模锻、微成形)、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
成果:研发的等温模锻技术成功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制造,显著提高了部件性能。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地位:国内最早开展塑性工程研究的院校之一,在极端环境下材料成形技术方面具有优势。
研究方向:包括高温合金塑性成形、深冷处理技术等,服务于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
成果:开发的深冷处理工艺提高了核能设备关键部件的耐腐蚀性和使用寿命。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地位:在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高性能材料的塑性加工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究方向:涵盖超塑性成形、粉末冶金成形等先进技术,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结合。
成果:研发的钛合金超塑性成形技术应用于飞机结构件制造,减轻了机身重量。
二、知名企业品牌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
地位:国内重型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塑性加工技术实力雄厚。
业务领域:专注于核能、冶金、石化等领域大型锻件的制造,如核反应堆压力容器、轧机机架等。
技术优势:拥有世界领先的万吨级模锻压机,可实现复杂构件的高精度成形。
中国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地位:国内大型铸锻件制造的领军企业,塑性加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业务领域:产品涵盖水电、火电、核电等领域的关键部件,如水轮机转轮、汽轮机叶片等。
技术优势:掌握了超大型铸锻件的整体成形技术,提高了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地位:国内重型机械制造行业的标杆企业,塑性加工技术广泛应用于矿山、冶金等领域。
业务领域:主要生产大型轧机、破碎机、提升机等设备的关键部件,如轧辊、锤头等。
技术优势:通过精密锻造和热处理工艺优化,提高了部件的耐磨性和抗冲击性能。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地位:国内起重设备、挖掘设备制造的龙头企业,塑性加工技术助力产品升级。
业务领域:产品包括矿用挖掘机、桥式起重机等,其关键结构件需承受极端载荷。
技术优势:采用高强度钢的塑性成形技术,减轻了设备重量并提高了运行稳定性。
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地位: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塑性加工技术贯穿于钢材生产全链条。
业务领域:涵盖汽车板、家电板、硅钢等高端钢材的研发与生产,对板料成形性能要求极高。
技术优势:通过控轧控冷、热处理等工艺优化,提高了钢材的塑性加工适应性和成品质量。
万丰奥特控股集团
地位:国内铝合金轮毂制造的龙头企业,塑性加工技术实现轻量化与高性能结合。
业务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领域,需满足高强度、低重量的需求。
技术优势:采用低压铸造、旋压成形等先进工艺,提高了轮毂的力学性能和外观质量。
全国塑性工程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研发技术类岗位
塑性加工工艺工程师
职责:负责金属/非金属材料的塑性成形工艺设计(如锻造、冲压、轧制等),优化工艺参数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技能要求:熟悉塑性成形理论,掌握DEFORM、AutoForm等数值模拟软件,具备工艺试验与数据分析能力。
就业方向: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一汽、比亚迪)、航空航天制造企业(如中国商飞)、重型装备企业(如中国一重)。
材料研发工程师
职责:开发新型塑性加工材料(如高强度钢、钛合金、复合材料),研究材料微观结构与成形性能的关系。
技能要求:材料科学基础扎实,熟悉材料表征技术(如SEM、TEM),具备材料性能测试与改进能力。
就业方向:科研院所(如中科院金属所)、新材料企业(如宝武钢铁、万丰奥特)、高校实验室。
模具设计工程师
职责:设计塑性加工模具(如锻模、冲压模),确保模具结构合理、寿命长且满足产品精度要求。
技能要求:精通CAD/CAE软件(如UG、Pro/E),熟悉模具制造工艺及热处理技术。
就业方向:模具制造企业(如豪迈科技)、汽车覆盖件生产企业(如华域汽车)、电子元器件企业(如立讯精密)。
数值模拟工程师
职责: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如ABAQUS、LS-DYNA)模拟塑性成形过程,预测缺陷并优化工艺方案。
技能要求:熟悉塑性力学本构模型,具备编程能力(如Python、MATLAB)以二次开发模拟工具。
就业方向:高端制造企业(如中航工业)、科研机构(如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软件公司(如安世亚太)。
二、生产制造类岗位
塑性加工生产主管
职责:管理塑性加工生产线,协调人员、设备与物料,确保生产计划按时完成且质量达标。
技能要求:熟悉精益生产理念,具备现场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管理能力。
就业方向:大型制造企业(如格力电器、美的集团)、汽车主机厂(如广汽集团)。
质量控制工程师
职责:制定塑性加工产品质量标准,监控生产过程质量,处理不合格品并推动改进。
技能要求:熟悉ISO 9001等质量管理体系,掌握SPC、FMEA等质量工具。
就业方向:精密制造企业(如富士康)、医疗器械企业(如迈瑞医疗)、轨道交通企业(如中国中车)。
设备维护工程师
职责:维护塑性加工设备(如锻压机、冲床、轧机),确保设备稳定运行并降低故障率。
技能要求:熟悉液压、电气控制系统,具备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
就业方向:重型装备企业(如中信重工)、能源设备企业(如东方电气)、自动化企业(如西门子)。
三、管理支持类岗位
项目经理(塑性工程方向)
职责:负责塑性加工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进度、成本、质量与风险控制。
技能要求:具备PMP认证或项目管理经验,熟悉塑性加工技术流程与行业规范。
就业方向:工程咨询公司(如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大型企业技术中心(如华为技术中心)。
技术销售工程师
职责:向客户推广塑性加工设备、模具或技术服务,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并促成合作。
技能要求:技术背景扎实,具备良好的沟通与谈判能力,熟悉行业客户需求。
就业方向:设备供应商(如舒勒集团)、材料供应商(如蒂森克虏伯)、技术服务公司(如SGS)。
供应链管理专员
职责:管理塑性加工原材料(如钢材、铝合金)的采购、库存与物流,优化供应链成本。
技能要求:熟悉供应链管理流程,具备供应商评估与谈判能力。
就业方向:制造业龙头企业(如海尔集团)、跨境电商企业(如亚马逊工业品频道)。
四、新兴领域岗位
增材制造(3D打印)工艺工程师
职责:结合塑性加工与增材制造技术,开发金属3D打印工艺(如选择性激光熔化SLM),优化打印参数与后处理工艺。
技能要求:熟悉金属3D打印原理,掌握Magics、Netfabb等切片软件。
就业方向:3D打印企业(如铂力特)、航空航天企业(如航天科工)、科研机构(如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轻量化结构设计师
职责:针对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设计采用塑性加工技术的轻量化结构(如拓扑优化构件),平衡强度与重量。
技能要求:熟悉结构优化算法(如变密度法),掌握HyperWorks、OptiStruct等优化软件。
就业方向:新能源汽车企业(如蔚来汽车)、航空制造企业(如中国航发)。
五、就业方向总结
传统制造业:汽车、航空航天、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对塑性工程人才需求稳定,尤其注重技术落地与生产优化能力。
科研院所与高校:适合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教学工作,需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与科研创新能力。
新兴技术企业:增材制造、轻量化设计等领域对跨学科人才需求增长,需结合塑性工程与数字化技术(如AI、大数据)。
国际化企业:随着“一带一路”推进,海外项目(如东南亚、中东)对塑性工程人才需求增加,需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