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新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中国能源研究会定于2025年9月17日在深圳举办2025能源绿色发展大会——新能源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平行论坛。论坛主题为“深化AI与能源双向赋能 构建绿色智能能源新生态”,旨在汇聚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力量,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赋能新能源全产业链。通过分享前沿技术成果,系统解析行业发展态势与关键技术挑战,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会议内容
聚焦新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成果,将通过分享前沿应用案例、系统解析行业发展态势、关键技术挑战与市场空间,为参会嘉宾提供兼具前瞻性的产业洞见与可落地的实操参考。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能源绿色发展大会新能源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平行论坛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能源绿色发展研究现状
一、研究热点与理论框架
多学科交叉研究
能源-经济-环境(3E)模型:成为分析绿色能源转型成本效益的主流工具,通过量化碳排放、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生命周期评估(LCA):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如光伏、风电)的环境影响评价,揭示全产业链碳足迹,推动技术优化。
能源正义理论:关注绿色转型中的公平性问题,如发展中国家能源获取权、传统能源行业就业转型等,强调包容性发展。
关键议题聚焦
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研究风电、光伏的间歇性问题及储能技术配套,探索“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系统优化。
氢能经济路径:聚焦绿氢制备(电解水制氢)、储运技术(液氢、氨载体)及工业脱碳应用(钢铁、化工领域)。
碳捕集与封存(CCUS):评估技术经济性,探索与生物质能结合的负排放技术(BECCS),以及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如合成燃料)。
二、技术突破与创新方向
可再生能源技术
光伏:钙钛矿电池效率突破30%,柔性光伏材料拓展应用场景(如建筑一体化)。
风电: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漂浮式基础技术降低成本,单机容量突破15MW。
地热能: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突破地质限制,实现干热岩高效开发。
储能与智能电网
电化学储能:锂离子电池成本下降80%以上,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加速商业化。
氢储能:液氢储运技术突破,长时储能(季节性储能)潜力显现。
智能电网:人工智能优化调度,区块链技术实现分布式能源交易透明化。
数字化与能源融合
能源互联网: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实现源网荷储协同,提升系统灵活性。
虚拟电厂(VPP):聚合分布式资源参与电力市场,降低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影响。
三、政策实践与区域模式
国际政策协同
《巴黎协定》:推动全球碳定价机制覆盖25%以上排放量,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引发贸易规则重构。
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净零路线图》,明确2050年能源结构转型路径(可再生能源占比超90%)。
国家战略与案例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特高压输电技术实现跨区域能源调配。
欧盟:通过《绿色新政》投资1万亿欧元,发展氢能走廊和海上风电联盟。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提供3690亿美元补贴,推动本土清洁能源制造链重构。
地方创新模式
丹麦:风能占比超50%,建立“绿色氢能岛”计划。
德国:通过《能源转型法》加速煤电退出,发展“能源社区”实现公民参与。
中国青海:打造“零碳产业园”,实现100%绿电供应。
四、挑战与未来趋势
核心挑战
技术经济性: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仍高于化石能源,储能技术成本需进一步下降。
基础设施滞后:电网灵活性不足、氢能储运网络缺失制约规模化应用。
社会接受度:核能、CCUS等技术面临公众舆论压力,需加强科普与利益共享机制。
未来趋势
技术融合:AI+能源、区块链+碳交易推动系统智能化与市场化。
材料创新:钙钛矿、固态电解质等新材料突破效率与寿命瓶颈。
全球治理:建立公平的碳定价机制,避免“绿色贸易壁垒”加剧南北分化。
消费侧革命:电动汽车、智能家电等需求响应技术重塑能源供需模式。
能源绿色发展涉及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能源生产与供应领域
可再生能源发电
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营、分布式光伏系统(如工商业屋顶光伏)。
风能:陆上/海上风电设备制造(叶片、齿轮箱、发电机)、风电场开发与运维。
水能:传统水电升级改造、小水电生态化发展、潮汐能/波浪能技术探索。
生物质能:垃圾焚烧发电、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产、沼气利用。
地热能:地热发电、地源热泵供暖/制冷。
氢能:绿氢制备(电解水制氢)、氢能储运(液氢、氨载体)、加氢站建设。
传统能源清洁化
煤炭: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煤化工耦合碳捕集(CCUS)、煤层气开发利用。
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液化与储运、页岩气绿色开采、油气田甲烷泄漏管控。
核能:第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核聚变研发。
能源基础设施
智能电网:特高压输电、柔性直流输电、电网数字化改造(物联网、AI调度)。
储能系统:电化学储能(锂离子、钠离子电池)、机械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
能源互联网:虚拟电厂(VPP)、需求响应平台、微电网建设。
二、能源消费与终端应用领域
工业领域
钢铁:氢基直接还原铁(DRI)、电弧炉短流程炼钢、余热回收利用。
化工:绿氢替代灰氢(合成氨、甲醇)、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合成燃料、塑料)。
建材:电窑炉替代燃煤窑炉、水泥行业碳捕集、低碳胶凝材料研发。
有色:再生金属回收、绿色电解铝(惰性阳极技术)、稀土功能材料低碳化。
建筑领域
绿色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地源热泵供暖。
智能建筑: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分布式储能、电动汽车与建筑互动(V2G)。
既有建筑改造:外墙保温升级、高效门窗替换、老旧供热管网改造。
交通领域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制造、充电桩/换电站网络、车网互动(V2G)技术。
氢能交通:氢燃料电池汽车、重卡、船舶、轨道交通,加氢站布局。
航空航运: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氨燃料船舶、风帆辅助动力技术。
共享出行:智能交通系统优化、共享单车/电动车、无人驾驶低碳化。
三、能源技术与装备制造领域
关键材料与设备
光伏材料:钙钛矿电池、高效晶硅电池、光伏胶膜、逆变器。
风电设备:大容量风机(10MW+)、碳纤维叶片、海上风电基础(导管架、漂浮式)。
储能材料:固态电解质、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液流电池电解液。
氢能装备:电解槽、质子交换膜(PEM)、低温液氢储罐、氢燃料电池电堆。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
能源AI:风光功率预测、电网故障诊断、需求侧响应优化。
区块链:绿证交易、碳足迹追溯、分布式能源点对点交易。
物联网:智能电表、传感器网络、设备远程运维。
碳管理技术
碳捕集与封存(CCUS):燃烧后捕集、富氧燃烧、地质封存监测。
碳核算与认证:生命周期评估(LCA)、产品碳标签、ESG信息披露。
碳交易市场:碳配额管理、碳金融衍生品(碳期货、碳期权)。
四、能源服务与金融领域
能源服务
综合能源服务:合同能源管理(EMC)、能效诊断、多能互补系统集成。
碳资产管理:碳减排项目开发(CDM、CCER)、碳资产托管、碳融资咨询。
电力市场服务:需求响应代理、虚拟电厂运营、辅助服务(调频、调峰)。
绿色金融
绿色信贷:可再生能源项目融资、低碳技术研发投入贷款。
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转型债券。
碳金融:碳期货、碳期权、碳质押融资、碳保险。
ESG投资:环境、社会、治理(ESG)评级、绿色基金、影响力投资。
五、交叉与新兴领域
循环经济与资源回收
废旧光伏组件回收、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稀土元素再生提取。
工业余热回收、城市固废能源化(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气化)。
农业与能源融合
生物天然气(沼气提纯)、农业光伏(农光互补)、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农村能源革命:分布式风电/光伏、生物质清洁供暖、电动农用机械。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
城市能源枢纽、工业园区能源梯级利用、岛屿微电网(风光储氢一体化)。
跨区域能源互联:特高压输电走廊、氢能走廊、国际能源贸易(LNG、绿氢)。
能源绿色发展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
国际能源署(IEA)
定位:全球能源政策分析与合作平台,隶属OECD。
核心贡献:发布《世界能源展望》《净零路线图》,推动全球能源转型技术评估与政策协同。
标志性项目:全球能源效率加速计划、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计划。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
定位:专注于可再生能源的政府间组织,总部阿联酋。
核心贡献:制定《全球可再生能源路线图》,提供技术转移与投资指导,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
合作网络:覆盖168个成员国,推动区域可再生能源项目落地。
麻省理工学院能源倡议(MIT Energy Initiative)
定位:全球顶尖能源研究联盟,整合MIT多学科资源。
核心贡献:突破钙钛矿电池效率、核聚变能源研究、碳捕集技术,孵化多家能源科技初创企业。
产业合作:与埃克森美孚、壳牌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 ISE)
定位:欧洲最大应用研究机构,专注可再生能源技术转化。
核心贡献:光伏电池效率世界纪录保持者,开发高效氢能电解槽,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标准化。
产业影响:技术授权覆盖全球80%光伏企业。
二、能源企业与行业巨头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SPIC,中国)
定位:全球最大光伏发电企业,五大发电集团之一。
核心业务:光伏、风电、核电、氢能全产业链布局,主导“雪域高原”零碳产业园建设。
技术突破:研发N型TOPCon光伏电池,量产效率达25.5%。
丹麦Ørsted(沃旭能源)
定位:全球海上风电领导者,原丹麦石油天然气公司转型典范。
核心业务:运营全球25%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开发“绿色氢能岛”项目。
转型案例:2027年前彻底退出化石能源,100%业务聚焦可再生能源。
美国NextEra Energy
定位: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运营商,旗下Florida Power & Light(FPL)为美国最大地方电力公司。
核心业务:风电、光伏装机超50GW,储能项目规模全球第一。
创新模式:通过“能源即服务”(EaaS)模式拓展分布式能源市场。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
定位:全球最大水电开发企业,积极布局海上风电与抽水蓄能。
核心项目: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世界前两大水电站),建设全球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
技术输出:向老挝、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输出水电技术标准。
三、科技与装备制造企业
特斯拉(Tesla)
定位:电动汽车与储能系统领导者,推动能源消费侧革命。
核心产品:Powerwall家庭储能、Megapack电网级储能、虚拟电厂(VPP)平台。
行业影响:通过“光储充一体化”模式重塑分布式能源生态。
西门子能源(Siemens Energy)
定位:全球能源技术巨头,覆盖发电、输电、储能全链条。
核心业务:燃气轮机掺氢燃烧技术、海上风电变流器、电解水制氢设备。
标杆项目:为德国“氢能走廊”提供电解槽与储运解决方案。
隆基绿能(LONGi,中国)
定位:全球最大单晶光伏产品制造商,引领光伏技术迭代。
核心突破:单晶PERC电池量产效率24.06%,发布HPDC电池技术(效率突破27%)。
全球化布局:在越南、马来西亚建设垂直一体化生产基地。
宁德时代(CATL,中国)
定位:全球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龙头,市占率连续六年全球第一。
核心产品:麒麟电池(续航超1000公里)、钠离子电池、EnerC储能电柜。
技术合作:与宝马、戴姆勒共建电池回收网络,推动循环经济。
四、国际组织与标准制定机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定位:全球气候治理核心平台,主导《巴黎协定》实施。
核心工作:推动国家自主贡献(NDC)更新,建立全球碳市场机制。
中国角色: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提交碳中和目标与行动方案。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能源管理委员会(ISO/TC 301)
定位:制定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ISO 50001)。
核心贡献:统一能源绩效评估方法,覆盖167个国家,推动企业能效提升。
中国参与:主导修订ISO 50006能源绩效评价指南。
全球可再生能源地图集(Global Renewables Atlas)
定位:由IRENA联合世界银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开发的数据平台。
核心功能:提供全球风光资源潜力、政策环境与投资风险评估,支持跨国能源项目规划。
五、新兴领域创新企业
Bloom Energy(美国)
定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领导者,专注分布式发电。
核心产品:Bloom Energy Server(电效率60%+,可热电联产)。
应用场景:为亚马逊数据中心、韩国钢铁厂提供备用电源与微电网解决方案。
金风科技(Goldwind,中国)
定位:全球第二大风电设备制造商,深耕海上风电与智能化。
核心突破:发布16MW海上风机,搭载激光雷达测风与AI优化控制系统。
国际化战略:在澳洲、欧洲建设研发中心,中标英国Dogger Bank海上风电项目。
LanzaTech(新西兰/美国)
定位:碳捕获与资源化利用先锋,将工业废气转化为燃料与化学品。
核心技术:气态发酵技术,已实现乙醇、航空燃料商业化生产。
合作案例:与Zara合作将钢厂废气转化为聚酯纤维原料。
能源绿色发展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岗位类型与职责1. 技术研发类
可再生能源工程师
职责:设计光伏电站、风电场、储能系统,优化能源转换效率。
技能需求:掌握CAD建模、光伏仿真软件(如PVsyst)、风电资源评估工具(如WAsP)。
典型企业:隆基绿能、金风科技、西门子能源。
氢能技术专家
职责:研发电解水制氢、储氢材料、燃料电池系统。
技能需求:熟悉电化学原理、催化剂设计、PEM电解槽工艺。
典型企业:Bloom Energy、中国石化(氢能板块)、德国蒂森克虏伯。
碳捕集与封存(CCUS)工程师
职责:开发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地质封存技术。
技能需求:了解化学吸收法、膜分离技术、地质建模软件(如TOUGH2)。
典型企业:挪威Equinor、中国国家能源集团、美国Occidental Petroleum。
2. 工程与项目管理类
能源项目经理
职责:统筹可再生能源项目(如海上风电、光伏+储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技能需求:PMP认证、成本估算(如Primavera P6)、熟悉EPC合同模式。
典型企业:Ørsted、国家电投、法国EDF。
智能电网工程师
职责:设计微电网、虚拟电厂(VPP)系统,优化电力调度算法。
技能需求:掌握Python/MATLAB、电力系统仿真(如DIgSILENT PowerFactory)。
典型企业:特斯拉、国家电网、西门子智能电网部门。
绿色建筑能源顾问
职责:评估建筑能效,设计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地源热泵系统。
技能需求:LEED认证、EnergyPlus模拟软件、BIM技术。
典型企业:仲量联行(JLL)、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3. 政策与市场分析类
能源政策研究员
职责:分析全球碳市场、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撰写行业白皮书。
技能需求:熟悉国际能源协议(如《巴黎协定》)、政策建模工具(如MARKAL)。
典型机构:国际能源署(IEA)、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碳交易专员
职责:参与碳配额拍卖、开发碳信用项目(如VCS、GS标准)。
技能需求:了解欧盟ETS、中国全国碳市场规则,掌握碳资产核算方法。
典型企业:普华永道(PwC)、中国环境交易所、壳牌碳交易部门。
可再生能源投资分析师
职责:评估风电/光伏项目财务可行性,设计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债券)。
技能需求:财务建模(如Excel VBA)、熟悉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计算。
典型机构:高盛、摩根士丹利、亚洲开发银行。
4. 数字化与新兴技术类
能源大数据分析师
职责:利用AI预测电力需求、优化储能系统充放电策略。
技能需求:Python/R、机器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能源数据平台(如OSIsoft PI)。
典型企业:宁德时代、AWS能源行业团队、阿里云ET工业大脑。
区块链能源交易开发工程师
职责:构建点对点电力交易平台,实现分布式能源资产 token 化。
技能需求:Solidity智能合约开发、Hyperledger Fabric框架、加密经济学。
典型企业:Power Ledger(澳大利亚)、WePower(立陶宛)。
无人机巡检技术员
职责:操作无人机检测风电叶片裂纹、光伏组件热斑。
技能需求:无人机驾驶执照(如AOPA)、热成像分析软件(如FLIR Tools)。
典型企业:大疆创新、金风科技运维部门。
二、行业趋势与高需求领域
氢能产业链
机会:制氢设备工程师、加氢站运维、氢能重卡动力系统研发。
背景:全球30余国发布氢能战略,中国规划2025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达5万辆。
储能技术
机会:电池管理系统(BMS)工程师、液流电池研发、储能项目经济性评估。
背景:2023年全球储能装机量同比增长120%,中国新型储能项目占比超30%。
能源数字化
机会:虚拟电厂(VPP)算法工程师、能源物联网(IoT)架构师、需求响应(DR)策略师。
背景:特斯拉Powerwall用户已组成全球最大虚拟电厂,德国Next Kraftwerke管理超1.1万MW分布式资源。
碳管理服务
机会:碳足迹核算师、ESG报告编制专员、碳中和技术咨询顾问。
背景:欧盟碳边境税(CBAM)2026年全面实施,中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将达80亿吨。
三、技能与资质提升建议
技术认证
光伏:SEIA(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认证、CPE(中国光伏工程师)
储能:NAATBatt(北美先进电池联盟)储能系统设计师认证
碳管理: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审核员、ISO 14064温室气体核查员
跨学科学习
能源+计算机:掌握Python/MATLAB用于能源系统优化
能源+金融:学习绿色金融产品设计与碳资产定价模型
能源+法律:熟悉国际能源投资条约(如BITs)与碳关税规则
实践平台
参与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电动组)电池系统设计
加入国际组织实习(如IRENA青年计划、UNFCCC气候技术中心)
申请企业开放日(如西门子能源“绿色创想家”计划)
四、就业地域与薪资参考
高薪地区:
中国:长三角(光伏/风电制造)、大湾区(储能/氢能)、北京(政策/碳交易)
全球:德国(氢能技术)、美国加州(光伏+储能)、挪威(CCUS)、阿联酋(可再生能源投资)
起薪范围(以中国为例):
技术研发岗:15-30万元/年(硕士学历)
项目管理岗:12-25万元/年(3年经验)
碳交易岗:10-20万元/年(持CDM证书者溢价30%)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