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10-17 ~ 2025-10-19
举办场地:易县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为认真贯彻“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两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我国中医医院临床研究机构规范化建设,提升管理水平,研讨新形势下中药临床评价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由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拟于2025年10月17-19日在河北保定易县召开。

会议主题和内容

会议主题:聚焦中药临床研究,推动中医机构建设

会议内容:

1、 中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经验交流;

2、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能力提升;

3、 中药新药临床评价学术交流。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中药临床评价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与政策背景

政策驱动与国际化需求

中国《“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中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推动中药注册分类改革(如中药新药分类调整为1-9类),强化人用经验在审批中的权重。

国际上,WHO传统医学战略(2025-2034)将中药纳入全球卫生体系,FDA、EMA等机构逐步开放中药临床试验通道,但要求提供高质量的循证证据。

研究范式转型

从传统经验总结转向基于循证医学(EBM)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真实世界研究(RWS)及多组学整合分析。

强调“病证结合”模式,将中医证候与现代疾病分类相结合,构建符合中药特点的评价体系。

二、主要研究进展

方法学创新

RCT优化:采用适应性设计、富集策略及患者报告结局(PRO)等工具,提高试验效率。例如,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流感的多中心RCT被纳入国际指南。

真实世界研究:利用电子健康档案(EHR)、医保数据等开展大规模回顾性研究,如复方丹参滴丸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RWS。

网络药理学与AI技术:通过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分析,揭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机制,辅助临床定位。例如,黄芩苷通过调控NF-κB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国际合作与标准制定

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如COVID-19治疗中血必净注射液的全球研究),推动中药疗效数据国际化认可。

主导制定ISO中药标准(如丹参、三七等),建立符合中药特性的质量评价体系。

特殊领域突破

复方研究:通过拆方研究明确君臣佐使配伍规律,如安宫牛黄丸中麝香与冰片的协同作用。

经典名方开发:基于古代经典医籍的复方(如六味地黄丸)开展简化注册研究,加速成果转化。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通过安全性监测与疗效重评估,推动部分品种修订说明书(如参麦注射液限制适用人群)。

三、现存问题与挑战

方法学局限性

安慰剂效应控制:中药剂型复杂(如汤剂、丸剂),双盲设计实施困难,需开发新型安慰剂(如气味、颜色匹配)。

异质性处理:中医证候分类主观性强,导致患者基线不一致,需结合生物标志物进行分层分析。

长期安全性监测:中药慢性毒性(如肝肾功能影响)研究不足,缺乏长期随访数据。

国际认可障碍

文化差异:中医理论(如“气血”“阴阳”)难以被西方医学体系直接理解,需构建跨文化解释框架。

质量标准不统一:中药材产地、炮制方法差异导致成分波动,影响结果可重复性。

资源与伦理问题

受试者招募:部分中药适应症(如罕见病)患者群体小,样本量不足。

利益冲突:企业赞助研究可能存在结果偏倚,需加强独立第三方监督。

四、未来发展方向

技术融合与创新

结合组学技术(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与数字医疗(可穿戴设备、移动健康APP),实现中药疗效的精准评价。

开发人工智能辅助的临床试验设计平台,优化入组标准与结局指标。

国际合作与标准互认

参与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如ClinicalTrials.gov),推动数据共享与联合分析。

建立中药疗效评价的“全球共识框架”,整合东西方医学评价维度。

政策与伦理完善

制定中药临床试验伦理指南,明确受试者保护与文化尊重原则。

推动中药注册分类改革,简化经典名方与院内制剂的转化路径。

公众教育与传播

加强中药科学传播,通过可视化工具(如动画、互动平台)解释复杂机制,提升公众信任度。

中药临床评价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中医药行业核心领域

中药新药研发与注册

应用场景:通过临床试验(如Ⅰ-Ⅳ期)验证新药有效性,满足国内外监管要求(如中国NMPA、美国FDA)。

案例:连花清瘟胶囊通过多中心RCT证实对流感的疗效,成为首个获FDA批准开展Ⅱ期临床的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通过国际多中心研究纳入COVID-19治疗指南。

价值: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失败风险,推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

经典名方与院内制剂开发

应用场景:基于古代医籍或临床经验,通过简化注册路径开发新药。

案例:六味地黄丸通过“人用经验+临床试验”双路径完成注册,年销售额超10亿元;某三甲医院院内制剂“清肺排毒汤”通过RWS转化为新药。

价值:挖掘传统资源,加速成果转化,满足临床未满足需求。

中药质量控制与标准化

应用场景:通过临床疗效反推药材质量标准,建立“成分-疗效”关联模型。

案例:丹参通过临床研究确定丹参酮ⅡA含量与抗心肌缺血疗效的相关性,推动ISO国际标准制定;三七通过血瘀证模型优化皂苷成分比例。

价值:提升中药质量一致性,打破国际贸易壁垒。

二、医疗健康产业

中西医结合诊疗

应用场景: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开展“中药+西药”联合治疗研究,优化治疗方案。

案例: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显著延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复方丹参滴丸与阿司匹林联用降低冠心病复发率。

价值: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减少西药副作用。

慢性病管理与康复

应用场景:针对糖尿病、骨关节炎等慢性病,开发中药长期干预方案。

案例:天芪降糖胶囊通过5年随访证实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腰痛宁胶囊结合物理治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活质量。

价值: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患者依从性。

治未病与健康管理

应用场景:基于中医体质辨识,开发个性化中药干预产品。

案例:针对气虚体质人群的“黄芪精口服液”通过RWS证实可降低感冒发病率;某企业推出基于舌象识别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统,推荐中药调理方案。

价值:拓展中药应用场景,推动健康产业升级。

三、大健康产业

功能性食品与保健品

应用场景:通过临床验证中药成分的保健功能,开发合规产品。

案例:灵芝孢子粉通过抗氧化试验获批“蓝帽子”标识;姜黄素通过抗炎研究成为运动营养补充剂热门成分。

价值: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日化与美妆领域

应用场景:将中药提取物应用于皮肤护理、口腔健康等产品。

案例:马齿苋提取物通过临床研究证实对敏感肌的修复作用,成为多个护肤品核心成分;云南白药牙膏通过止血试验占据市场份额第一。

价值:打造差异化品牌,满足消费者对天然成分的需求。

农业与养殖业

应用场景:利用中药替代抗生素,开发绿色饲料添加剂。

案例:黄芪多糖通过提高动物免疫力试验,成为畜禽养殖中抗生素的替代品;某企业推出“中药防疫包”,减少水产养殖疾病发生率。

价值:促进可持续发展,符合食品安全趋势。

四、科技与数据产业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应用场景:通过临床数据训练AI模型,优化中药研发流程。

案例:某平台利用百万级电子病历数据,预测中药复方对特定疾病的疗效;网络药理学技术解析黄连素抗糖尿病的多靶点机制。

价值:提高研发效率,降低试错成本。

区块链技术

应用场景:构建中药全产业链溯源系统,确保临床研究数据真实性。

案例:某企业通过区块链记录丹参种植、加工、临床试验全流程,提升国际认可度。

价值:增强透明度,打破国际信任壁垒。

五、国际合作与政策领域

“一带一路”中医药出海

应用场景:通过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推动中药在海外注册。

案例:地奥心血康胶囊通过欧盟传统药注册,成为首个进入欧洲市场的中成药;某企业与新加坡合作开展针灸治疗疼痛的临床研究。

价值:扩大中医药国际影响力,创造外汇收入。

公共卫生政策制定

应用场景:为中药纳入医保目录、基本药物目录提供证据支持。

案例:金花清感颗粒通过性价比分析纳入新冠诊疗方案;某省将中药熏蒸纳入职业病防治指南。

价值: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中药临床评价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内顶尖科研机构1. 中国中医科学院

定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中药临床评价研究的“国家队”。

核心贡献

主导多项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如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的国际多中心研究)。

建立“病证结合”评价体系,将中医证候与现代疾病分类深度融合。

牵头制定ISO中药国际标准(如丹参、三七等),推动质量评价全球化。

案例:血必净注射液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的研究,成为首个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中药注射剂。

2. 北京中医药大学

定位:中医药领域唯一“211工程”高校,临床评价方法学创新高地。

核心贡献

开发“真实世界研究(RWS)+网络药理学”联合评价模型,揭示中药多靶点机制。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药临床疗效评价关键技术”,构建符合中药特点的RCT设计框架。

与FDA合作开展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临床试验,推动中医技术国际化。

案例:通过RWS证实复方丹参滴丸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长期疗效,影响临床指南修订。

3. 上海中医药大学

定位: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创新枢纽,聚焦中药复方研究。

核心贡献

建立“成分-靶点-通路”数据库,解析经典名方(如六味地黄丸)的配伍规律。

牵头制定《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简化经典名方注册路径。

与阿斯利康合作开展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探索中西医结合新模式。

案例:六味地黄丸通过“人用经验+临床试验”双路径完成注册,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

4. 天津中医药大学

定位: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研究领军者。

核心贡献

开发“安全性监测+疗效重评估”技术体系,推动参麦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修订说明书。

建立中药注射剂过敏原筛查平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药注射剂成分与疗效关联研究”。

案例:通过大规模队列研究证实丹参注射液对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重新获得临床推荐。

二、国际知名研究机构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国家补充与综合健康中心(NCCIH)

定位:全球最大的传统医学研究资助机构之一。

核心贡献

资助多项中药治疗慢性病(如糖尿病、关节炎)的临床试验。

建立“中医理论-现代医学”对话机制,推动中药作用机制解释框架国际化。

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展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fMRI研究,揭示神经机制。

案例:资助“黄连素治疗代谢综合征”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发表于《JAMA Internal Medicine》。

2. 英国牛津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

定位:欧洲中医药研究标杆,聚焦中药与西药联用。

核心贡献

开展“青蒿素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发现协同增效作用。

建立中药成分代谢动力学模型,优化给药方案。

与同仁堂合作开发“标准化中药汤剂”生产线,满足欧盟GMP要求。

案例:通过RCT证实黄芪多糖可降低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相关成果被纳入NICE指南。

3. 日本汉方药研究机构(如津村株式会社中央研究所)

定位:全球汉方药研发龙头,以“科学化”为核心战略。

核心贡献

建立“指纹图谱+生物效价”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汉方药成分一致性。

开展“葛根汤治疗流感”的大规模队列研究,结果发表于《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与FDA合作制定“植物药注册技术指南”,推动汉方药进入美国市场。

案例:津村“六君子汤”通过FDA IND申请,成为首个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的汉方药。

三、领军企业品牌1. 天士力制药集团

定位:中药国际化标杆企业,复方丹参滴丸全球研发领导者。

核心贡献

完成复方丹参滴丸美国Ⅲ期临床试验(FDA唯一批准的中药心血管领域试验)。

开发“数字药丸”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药物吸收情况。

牵头制定《中药数字化制造标准》,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

案例:复方丹参滴丸进入美国医保目录,年出口额超5000万美元。

2. 云南白药集团

定位:中药日化与大健康领域领军者。

核心贡献

通过临床研究证实云南白药牙膏对牙龈出血的疗效,市场份额连续10年第一。

开发“中药智能敷料”,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伤口愈合监测。

与华为合作推出“中医体质辨识AI系统”,推荐个性化中药调理方案。

案例:云南白药气雾剂通过运动医学临床试验,成为国家队指定用药。

3. 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定位:经典名方开发与国际化先锋。

核心贡献

建立“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开发安宫牛黄丸、六味地黄丸等标准化产品。

通过欧盟传统药注册(THMP),使同仁堂产品进入欧洲市场。

开发“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从药材种植到成品的全流程可追溯。

案例:同仁堂安宫牛黄丸在新冠疫情中作为重症辅助用药,被多国采购。

4. 康缘药业

定位:中药注射剂创新领军企业。

核心贡献

开发“热毒宁注射液”,通过RCT证实对病毒性肺炎的疗效,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建立“中药注射剂过敏原数据库”,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与中科院合作开发“AI辅助配方筛选平台”,缩短新药研发周期。

案例:热毒宁注射液年销售额超20亿元,成为中医急诊科常用药。

四、国际合作平台1. 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定位:全球传统医学政策与技术标准制定者。

核心贡献

发布《WHO传统医学战略(2025-2034)》,将中药纳入全球卫生体系。

制定《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中医病证分类,为中药临床评价提供国际标准。

资助发展中国家开展中药治疗艾滋病、疟疾的临床研究。

2. 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ICTRP)

定位:全球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数据共享枢纽。

核心贡献

收录来自中国、印度、韩国等国的中药临床试验注册信息,促进国际合作。

开发“传统医学试验报告标准(STRICTA)”,规范研究报告撰写。

与ClinicalTrials.gov对接,推动中药数据国际化认可。

中药临床评价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岗位类型与职责1. 临床研究岗位

临床研究协调员(CRC)

职责:协助研究者完成临床试验全流程管理,包括患者招募、数据收集、伦理申报、药物管理等。

典型场景:在三甲医院中医科或CRO公司,负责中药新药Ⅲ期临床试验的患者随访与数据录入。

技能要求:GCP认证、临床研究流程规范、患者沟通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

临床研究医生(CRA/Sub-I)

职责:设计临床试验方案、监督研究执行、分析数据并撰写报告,需同时具备中医临床经验与科研能力。

典型场景:在药企或科研机构,主导“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技能要求: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统计学基础、SCI论文撰写能力。

2. 数据分析与统计岗位

生物统计师

职责:设计样本量计算、选择统计方法、分析临床数据并验证结果,需精通R、SAS等统计软件。

典型场景:为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Ⅲ期试验提供统计支持,验证非劣效性假设。

技能要求:高级统计学知识、临床试验设计原理、熟悉CDISC数据标准。

数据管理员(DM)

职责:建立电子数据采集系统(EDC)、清洗数据、管理数据库,确保数据完整性与可追溯性。

典型场景:在CRO公司,为多家药企的中药临床试验提供数据管理服务。

技能要求:EDC系统操作(如Medidata Rave)、SQL查询、数据质量审计经验。

3. 注册与合规岗位

药品注册专员

职责:撰写注册申报资料、与药监部门沟通、跟踪审评进度,需熟悉《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典型场景:推动经典名方(如六味地黄丸)通过简化注册路径上市。

技能要求:法规解读能力、跨部门协作能力、英语(用于国际注册)。

药物警戒专员(PV)

职责:监测不良反应、撰写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PSUR)、参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典型场景:针对中药注射剂(如参麦注射液)建立过敏原预警机制。

技能要求:GVP规范、信号检测工具(如Empirica)、医学写作能力。

4. 科研与开发岗位

中药药理研究员

职责:通过体外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中药作用机制,为临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典型场景:揭示黄连素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代谢综合征的分子机制。

技能要求: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技术、动物实验操作、文献检索能力。

真实世界研究(RWS)专员

职责:利用电子健康记录(EHR)、医保数据等开展观察性研究,补充RCT证据。

典型场景:通过百万级队列数据分析复方丹参滴丸的长期心血管保护作用。

技能要求:大数据分析工具(如Python、Hadoop)、流行病学方法、健康经济学评价。

二、能力要求与技能矩阵

能力维度 核心技能
专业知识 中医药理论、临床医学、药理学、统计学、GCP/GVP法规
技术工具 EDC系统、SAS/R统计软件、文献管理工具(EndNote)、项目管理软件(MS Project)
软技能 跨学科沟通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伦理意识、抗压能力
语言能力 英语(CET-6以上,用于国际合作)、专业术语中英互译能力

三、就业方向与机构类型1. 科研机构与高校

典型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

岗位特点:以基础研究为主,适合追求学术深度的人才,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

职业发展路径: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 药企与生物技术公司

典型单位:天士力、云南白药、同仁堂、康缘药业、以岭药业等。

岗位特点:以产品开发为导向,需平衡科研严谨性与商业时效性,常涉及国际多中心试验。

职业发展路径:临床研究专员→项目经理→医学总监→首席医学官(CMO)。

3. CRO与SMO公司

典型单位:泰格医药、昆泰(IQVIA)、药明康德、普蕊斯等。

岗位特点:提供临床试验全流程服务,适合积累项目经验后向甲方(药企)跳槽。

职业发展路径:CRC/CRA→高级CRA→项目总监→业务部门负责人。

4. 监管机构与行业协会

典型单位:国家药监局(NMPA)、中国药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FCMS)。

岗位特点:参与政策制定与标准修订,需具备行业洞察力与公文写作能力。

职业发展路径:科员→副处长→处长→行业协会秘书长。

四、发展前景与行业趋势1. 政策驱动需求增长

案例:2023年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明确“人用经验+临床试验”双路径注册,催生大量真实世界研究岗位。

数据:预计到2025年,中药临床试验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

2. 技术融合创新

趋势:AI辅助方案设计、区块链溯源、可穿戴设备监测患者依从性等技术将重塑临床评价流程。

机会:掌握数字技术(如Python、TensorFlow)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

3. 国际化布局加速

案例:复方丹参滴丸、连花清瘟胶囊等通过FDA IND申请,推动英语能力与跨文化沟通技能成为标配。

路径:参与国际多中心试验→积累海外注册经验→晋升全球医学事务负责人。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