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氟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作为氟化工领域的重要分支,涵盖了一系列关键化学品,如含氟有机中间体、电子化学品、表面活性剂、特种单体等。这些产品不仅在医药、农药、染料、半导体等行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拓展至改性材料和新能源等前沿领域。
目前,随着集成电路、新能源、航天航空及军工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对高端含氟聚合物的需求持续攀升,致使国产高端氟聚合物的研发与生产已成重要任务。因此,
为了进一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及促进产学研合作共赢,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决定于2025 年 9 月 19-21 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2025 含氟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技术创新与应用研讨会”届时将邀请行业专家教授、企业技术专家作专题报告,分享我国含氟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产业在高端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发展现状及趋势。
主要研讨内容:
1 含氟精细化学品技术开发现状与应用发展趋势(含氟高分子材料、含氟试剂、含氟电子化学品、含氟表面活性剂、含氟药物化学品、含氟冷却液及含氟锂电池化学品等其他含氟新材料化学品)
2 新型氟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3 含氟化学品分离纯化技术
4 含氟化学品有机合成技术
5 含氟化学品检验检测技术
6 含氟化工生产工程设计与实施要点
7 含氟化学品及新材料中试平台设计与建设
8 AI 驱动含氟精细化学品与新材料布局
拟邀嘉宾及报告情况(排序不分先后,以现场为准)
1. 胡金波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 题目:《氟功能分子的创制与应用》
2. 杨士勇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题目:《含氟电子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调控》
3. 肖旺钏 福建三明学院研究员 题目:《氟气氟化合成含氟精细化学品》
4. 朱升干 浙江天正工程设计院中试事业部副总经理 题目:《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高质量推动化工产业创新发展》
5. 郝 健 上海大学教授 题目:《分子设计驱动的氟碳超薄共形覆膜技术:从材料革命到高端电子封装的范式突破》
6. 邹 伟 晨光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主任 题目:《PFAS 的高效脱出与回收技术》
7. 张金彪 昊华气体总工程师 题目:《含氟电子气体研究进展》
8. 吴范宏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 题目:《AI 驱动的含氟砌块的设计和合成》
9. 崔希利 浙江大学教授 题目:《高纯气体及含氟聚合物分离纯化技术》
10. 孟庆文 巨化氟聚合物事业部总工 题目:《含氟聚合物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杨先金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题目:《新的含氟药物合成》
12. 韩文锋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浙江诺亚氟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 题目:《四氟丙烯催化剂研究:从分子研究到产业化应用》
13. 郭硕 内蒙古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特聘研究员 题目:《环境友好型 PFAS 替代物:五氟硫基有机分子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14. 吴永明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5. 李 辉 济南大学教授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含氟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技术创新与应用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含氟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技术研究现状
一、核心研究方向与技术突破
含氟聚合物材料
全氟聚醚(PFPE):作为高端润滑剂和真空泵油,其分子量可控合成技术(如光引发聚合、离子聚合)取得突破,满足半导体制造、航空航天等极端环境需求。
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FEP):通过纳米填料(如SiO₂、TiO₂)改性,显著提升其耐磨性和介电性能,应用于5G通信高频基板。
聚偏氟乙烯(PVDF):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需求激增,研究聚焦于结晶度调控、溶剂回收技术,以降低成本并提升电池循环寿命。
含氟功能单体与中间体
六氟磷酸锂(LiPF₆):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核心溶质,新型合成路线(如离子液体法)减少副产物,提高纯度至99.99%以上。
含氟表面活性剂:开发短链全氟化合物(C4-C6)替代传统长链PFAS(如PFOA、PFOS),满足欧盟REACH法规,应用于消防泡沫、纺织防水剂等领域。
含氟医药中间体:如三氟甲基化试剂(Togni试剂、Umemoto试剂)的工业化应用,推动抗肿瘤、抗病毒药物研发。
含氟无机材料
氟化石墨烯:通过液相剥离法或化学气相沉积(CVD)制备,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理论容量达890 mAh/g,远超石墨(372 mAh/g)。
氟化纳米材料:如氟化二氧化钛(TiO₂-F)光催化剂,通过氟掺杂拓宽光响应范围,提升降解有机污染物效率至90%以上。
氟化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展现高比容量(>200 F/g)和长循环寿命(>10万次),成为下一代储能材料候选。
二、关键技术挑战
绿色合成工艺
传统氟化反应(如电化学氟化、直接氟化)存在能耗高、副产物多等问题,需开发催化氟化、光催化氟化等新技术。
含氟废气(如HF、CF₄)处理技术亟待突破,膜分离、等离子体催化等新型净化方法处于实验室阶段。
规模化生产瓶颈
高纯度含氟单体(如三氟甲基苯、六氟丙烯)的提纯技术依赖进口,国内企业需突破分子蒸馏、结晶分离等关键设备。
含氟聚合物加工设备(如双螺杆挤出机、流延机)的国产化率不足30%,制约高端产品开发。
性能与成本平衡
氟化材料的性能提升常伴随成本激增(如PVDF价格较普通聚合物高3-5倍),需通过分子设计、复合改性等手段降低成本。
含氟电池材料(如LiPF₆、PVDF)的供应链受氟资源(如萤石、氢氟酸)价格波动影响,需开发替代资源或回收技术。
三、应用领域拓展
新能源领域
锂离子电池:含氟电解液添加剂(如FEC、VC)提升电池低温性能,氟化隔膜涂层(如PVDF-HFP)增强热稳定性。
氢能:氟化质子交换膜(如Nafion替代品)在燃料电池中展现更高质子传导率(>0.1 S/cm)和耐久性。
半导体与显示
光刻胶:含氟光敏树脂(如氟化聚酰亚胺)用于EUV光刻,分辨率突破10 nm节点。
柔性显示:氟化聚氨酯(FPU)作为透明基板材料,弯曲半径可缩小至1 mm以下。
生物医药
含氟药物:全球在研含氟药物占比超30%,如抗新冠药物Paxlovid中的PF-07321332含三氟甲基结构。
医用材料:氟化聚乳酸(PLA-F)支架降解速率可控,用于心血管介入治疗。
四、未来发展趋势
功能集成化:开发兼具导电、导热、自修复等多功能的含氟复合材料。
生物基替代:利用可再生资源(如木质素、壳聚糖)合成生物基含氟材料,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
智能化制造:结合AI优化氟化反应路径,实现生产过程实时监控与能耗动态调控。
循环经济:建立含氟材料回收体系(如锂离子电池回收),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含氟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技术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新能源领域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六氟磷酸锂(LiPF₆)是主流锂盐,提供高离子电导率和电化学稳定性;新型含氟添加剂(如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可改善电池低温性能和循环寿命。
正极材料: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粘结剂,提升电极结构稳定性;氟化磷酸铁锂(LiFePO₄-F)通过氟掺杂提高能量密度。
负极材料:氟化石墨烯作为添加剂,增强锂离子扩散速率,提升快充性能。
隔膜涂层:氟化聚合物(如PVDF-HFP)涂层提高隔膜热稳定性和电解液浸润性。
氢能与燃料电池
质子交换膜:全氟磺酸膜(如Nafion)是燃料电池核心部件,提供高质子传导率和化学稳定性;新型氟化复合膜(如SPEEK/SiO₂-F)降低成本并提升耐久性。
双极板材料:氟化碳材料(如石墨/聚四氟乙烯复合板)耐腐蚀性强,适用于酸性环境。
太阳能电池
钙钛矿电池:氟化聚三芳胺(PTAA)作为空穴传输层,提升器件效率和稳定性;含氟表面钝化剂减少界面复合损失。
柔性光伏: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FEP)封装膜耐紫外线老化,延长组件寿命。
二、半导体与电子信息
芯片制造
光刻胶:含氟聚酰亚胺(PI-F)和氟化丙烯酸酯用于EUV光刻,分辨率突破10 nm节点;氟化抗反射涂层(BARC)减少光刻衍射。
蚀刻气体:六氟化硫(SF₆)和三氟化氮(NF₃)用于等离子体蚀刻,实现高精度图案转移。
清洗剂:氢氟酸(HF)基混合液(如SC-1、SC-2)去除硅片表面颗粒和金属杂质。
显示技术
柔性OLED:氟化聚氨酯(FPU)作为透明基板材料,弯曲半径可缩小至1 mm以下;含氟封装层(如Al₂O₃-F)阻隔水氧渗透。
量子点显示:氟化硅胶包裹量子点,提升发光效率和稳定性。
5G通信
高频基板: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FEP)和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材料,介电损耗角正切(Df)<0.001,满足毫米波频段需求。
散热材料:氟化液相冷却剂(如3M Novec系列)用于数据中心服务器,导热系数达0.8 W/(m·K)。
三、生物医药与健康
药物研发
含氟药物:全球在研药物中含氟化合物占比超30%,如抗新冠药物Paxlovid中的PF-07321332含三氟甲基结构;氟代脱氧葡萄糖(FDG)用于PET-CT显像。
医用材料:氟化聚乳酸(PLA-F)支架降解速率可控,用于心血管介入治疗;含氟聚氨酯(FPU)导管减少血栓形成。
医疗器械
人工关节:氟化聚醚醚酮(PEEK-F)涂层降低摩擦系数,延长使用寿命;氟化钛合金(Ti-6Al-4V-F)耐腐蚀性优于传统材料。
手术器械:氟化不锈钢(如17-4PH-F)表面硬度提升,适合微创手术。
四、环保与高端制造
环保治理
大气污染控制:氟化活性炭吸附挥发性有机物(VOCs),吸附容量较普通活性炭提高50%;含氟催化剂(如Fe-F/TiO₂)降解氮氧化物(NOx)效率达90%以上。
水处理:氟化离子交换树脂(如Nafion-F)选择性去除重金属离子(如Pb²⁺、Cd²⁺);氟化石墨烯膜用于海水淡化,通量较传统膜提升3倍。
航空航天
耐高温材料:氟化聚酰亚胺(PI-F)薄膜耐温达400℃,用于发动机密封件;氟化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F)减轻飞行器重量。
润滑剂:全氟聚醚(PFPE)润滑脂在-60℃至250℃范围内保持稳定,适用于卫星太阳翼展开机构。
五、先进纺织与日化
功能性纺织品
防水防油:短链全氟化合物(C6-F)替代传统PFOA,用于户外服装(如Gore-Tex面料);氟化二氧化硅(SiO₂-F)涂层实现超疏水(接触角>150°)。
抗菌材料:氟化银纳米颗粒(Ag-F)嵌入纤维,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99%。
日化用品
口腔护理:氟化亚锡(SnF₂)牙膏预防龋齿效果优于氟化钠;氟化聚合物(如PTFE)用于牙刷刷毛,减少细菌附着。
个人护理:含氟表面活性剂(如FSO-100)降低化妆品表面张力,提升延展性。
六、汽车与交通
新能源汽车
电池热管理:氟化液相冷却剂(如3M Fluorinert)用于电池包散热,导热效率较水冷提升20%。
轻量化材料:氟化聚苯硫醚(PPS-F)替代金属部件,减重30%以上。
传统汽车
燃油系统:氟化橡胶(FKM)密封圈耐燃油渗透性优于丁腈橡胶(NBR);氟化涂层降低发动机部件摩擦系数,节油率达2%。
含氟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技术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1. 政府及国家级科研机构
美国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在氟化材料能源应用(如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领域处于全球前沿。
阿贡国家实验室(ANL):专注于氟化纳米材料(如氟化石墨烯)的合成与储能性能研究。
日本
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主导氟化高分子材料(如FEP、PTFE)的改性技术,推动5G通信基板材料国产化。
理化学研究所(RIKEN):在氟化催化剂(如光催化氟化反应)和含氟药物中间体合成方面取得突破。
欧洲
德国马普学会(Max Planck Society):旗下固体研究所开发出高性能氟化碳超级电容器材料。
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PSI):聚焦氟化离子液体在电池电解液中的应用,提升低温性能。
2. 高校与研究型大学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MIT):在氟化聚合物(如PVDF)的结晶调控和锂电粘结剂优化方面引领技术方向。
斯坦福大学:研究氟化二维材料(如氟化石墨烯)的量子效应及其在半导体中的应用。
日本
东京大学:开发出短链全氟表面活性剂(C6-F)的绿色合成路线,替代传统PFAS。
京都大学:在氟化医药中间体(如三氟甲基化试剂)的工业化放大技术上具有优势。
中国
中国科学院:旗下多个研究所(如上海有机所、大连化物所)在氟化功能单体、含氟电解液领域成果丰硕。
清华大学:研发氟化纳米光催化剂(如TiO₂-F),实现水处理效率突破。
二、国际领先企业品牌1. 化工巨头
美国
3M公司:全球氟化材料龙头,产品涵盖氟化液(Novec系列)、含氟聚合物(PTFE、FEP)和氟化冷却剂,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半导体制造。
科慕(Chemours):前身是杜邦高性能化学品业务部,主导全球钛白粉-氟复合材料市场,其Teflon品牌氟聚合物享誉全球。
日本
大金工业(Daikin Industries):全球最大的氟化工企业之一,产品包括氟化制冷剂(如R-32)、氟树脂(Neoflon系列)和氟橡胶。
中央硝子(Central Glass):在六氟磷酸锂(LiPF₆)和含氟电解液领域占据全球30%市场份额。
欧洲
索尔维(Solvay):旗下Solef® PVDF品牌是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市场主导者,同时开发氟化气体用于半导体蚀刻。
阿科玛(Arkema):Kynar® PVDF和Viton®氟橡胶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和航空航天领域。
2. 特种材料企业
美国
霍尼韦尔(Honeywell):研发氟化质子交换膜(如Aquivion®),用于燃料电池和电解水制氢。
格雷斯(W. R. Grace):提供氟化催化剂(如Fluorocat®)和吸附剂,服务于石油化工和环保行业。
日本
旭硝子(AGC):开发氟化碳材料(如CFx)用于锂一次电池,能量密度达800 Wh/kg以上。
信越化学(Shin-Etsu Chemical):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级硅晶圆供应商,同时生产含氟光刻胶和蚀刻气体。
瑞士
科莱恩(Clariant):提供氟化表面活性剂(如Hostapon®)和环保型含氟灭火剂,满足欧盟REACH法规。
三、中国核心机构与企业1. 科研机构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在氟化功能单体(如三氟甲基苯)和含氟药物中间体合成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开发出氟化纳米催化剂(如Pd-F/Al₂O₃),用于汽车尾气净化,NOx转化率>95%。
浙江大学:研发氟化聚酰亚胺(PI-F)薄膜,介电损耗角正切(Df)<0.0005,满足5G高频基板需求。
2. 龙头企业
东岳集团:全球最大的氟硅材料生产基地,PVDF产能占国内市场40%,同时布局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国产化。
巨化股份:国内氟制冷剂龙头,R-125、R-32等产品市占率全球第一,并开发出锂电级PVDF新产能。
天赐材料:六氟磷酸锂(LiPF₆)全球市占率超30%,同时提供含氟电解液一体化解决方案。
多氟多:全球最大的六氟磷酸锂生产商,并布局氟化钠电解质(用于钠离子电池)和氟化冷却液。
昊华科技:旗下黎明院研发氟化聚醚醚酮(PEEK-F),用于航空航天和医疗领域。
四、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技术整合:化工巨头通过并购拓展氟化材料产业链(如科慕收购墨西哥氟化工企业),强化技术壁垒。
绿色转型:企业加大短链全氟化合物(C6-F)和生物基含氟材料的研发,应对欧盟PFAS限制法规。
地域聚焦:中国凭借萤石资源优势和新能源市场需求,成为全球含氟材料产能增长核心区(2023年国内PVDF产能占全球60%)。
跨界合作:半导体企业(如台积电)与氟化工企业(如信越化学)联合开发含氟光刻胶,加速技术迭代。
含氟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技术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研发与技术类岗位1. 基础研究岗位
氟化材料合成研究员
职责:开发新型含氟单体(如三氟甲基苯、氟化烯烃)、氟化聚合物(如PVDF、FEP)的合成路线,优化反应条件(温度、压力、催化剂)。
技能要求: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背景,熟悉氟化反应机理(如亲核氟化、电化学氟化),掌握NMR、GC-MS等分析技术。
典型企业:中科院上海有机所、3M中央研究院、东岳集团研究院。
氟化催化剂开发工程师
职责:设计氟化金属催化剂(如Pd-F、Cu-F)或非金属催化剂(如氟化石墨烯),提升氟化反应选择性(>95%)和收率(>85%)。
技能要求:催化化学、材料化学背景,熟悉XRD、BET表征技术,具备催化剂放大生产经验。
典型企业:霍尼韦尔UOP、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万华化学。
2. 应用开发岗位
氟化电解液配方工程师
职责:针对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开发含氟电解液(如LiPF₆、NaFSI),优化溶剂比例(EC/DEC/FEC)、添加剂(VC、PS)以提升循环寿命(>2000次)。
技能要求:电化学、材料科学背景,熟悉电池测试设备(如充放电测试仪、EIS),了解电池安全标准(如UN 38.3)。
典型企业:天赐材料、新宙邦、巴斯夫。
氟化高分子材料工程师
职责:开发氟化膜材料(如质子交换膜、锂离子电池隔膜)或氟化涂层(如防水防油涂层),优化材料性能(如离子电导率>0.1 S/cm、接触角>150°)。
技能要求:高分子物理、材料加工背景,熟悉挤出、流延等成型工艺,掌握DSC、TGA等热分析技术。
典型企业:索尔维、东岳集团、旭硝子。
3. 工艺优化岗位
氟化工艺工程师
职责:设计氟化反应釜(如哈氏合金材质)、精馏塔等设备,优化工艺参数(如反应时间、搅拌速度)以降低生产成本(>15%)。
技能要求:化学工程、过程装备背景,熟悉Aspen Plus、HYSYS等工艺模拟软件,具备HAZOP分析经验。
典型企业:巨化股份、科慕、阿科玛。
二、生产与质量控制类岗位1. 生产管理岗位
氟化车间主任
职责:管理氟化生产线(如六氟磷酸锂、PVDF),确保安全生产(符合OSHA标准),提升设备利用率(>85%)。
技能要求:化工生产管理背景,熟悉DCS控制系统,具备应急处理能力(如氟化氢泄漏处置)。
典型企业:多氟多、昊华科技、信越化学。
2. 质量控制岗位
氟化产品分析师
职责:使用ICP-MS、XPS等设备检测含氟产品(如氟化液、氟橡胶)的杂质含量(<10 ppm),确保符合客户标准(如半导体级PVDF纯度>99.99%)。
技能要求:分析化学背景,熟悉ISO 17025实验室管理体系,具备方法开发能力(如LC-MS定量分析)。
典型企业:瑞士SGS、华测检测、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
三、市场与销售类岗位1. 技术营销岗位
氟化材料应用工程师(销售方向)
职责:向新能源、半导体客户推广氟化产品(如锂电粘结剂、含氟光刻胶),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如电池内阻优化方案),完成年度销售额目标(>5000万元)。
技能要求:材料科学背景,熟悉客户行业(如动力电池、芯片制造),具备技术演讲和谈判能力。
典型企业:3M、科慕、东岳集团。
2. 市场分析岗位
氟化新材料市场研究员
职责:分析全球氟化材料市场趋势(如PVDF需求年增长率>15%),撰写行业报告,支持企业战略决策(如新建产能布局)。
技能要求:经济学、材料科学背景,熟悉SPSS、Tableau等数据分析工具,具备英语读写能力(阅读SCI论文)。
典型企业:IHS Markit、卓创资讯、万华化学战略部。
四、环保与安全类岗位1. 环保工程师
氟化废水处理工程师
职责:设计氟化废水处理工艺(如化学沉淀法、膜分离法),确保氟离子排放浓度<10 mg/L(符合中国GB 8978标准)。
技能要求:环境工程背景,熟悉AutoCAD设计软件,具备环保项目验收经验。
典型企业: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碧水源、博天环境。
2. 安全工程师
氟化工厂安全主管
职责:制定氟化氢(HF)、六氟磷酸锂(LiPF₆)等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操作规程(SOP),组织应急演练(如泄漏、火灾处置)。
技能要求:安全工程背景,熟悉中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具备注册安全工程师证书。
典型企业:巨化股份、万华化学、杜邦。
五、新兴领域岗位1. 新能源领域
氟化固态电解质研发工程师
职责:开发氟化硫化物(如Li₃PS₄-F)或氟化氧化物(如LLZO-F)固态电解质,提升离子电导率(>1 mS/cm)和界面稳定性。
技能要求:固态离子学背景,熟悉原位XRD、EIS等表征技术,具备电池组装经验。
典型企业:丰田中央研究所、宁德时代、QuantumScape。
2. 半导体领域
含氟光刻胶研发工程师
职责:开发193nm深紫外(DUV)或极紫外(EUV)光刻胶,优化氟化树脂(如PFPE)的分子量分布(Mw 5000-10000),提升分辨率(<10 nm)。
技能要求:高分子化学背景,熟悉光刻工艺,具备洁净室操作经验。
典型企业:信越化学、JSR、中芯国际。
六、就业趋势与建议
技术壁垒高,复合型人才吃香:企业更倾向招聘同时具备氟化化学知识(如氟化反应机理)和工程技能(如工艺模拟)的复合型人才。
新能源需求驱动岗位增长:锂电、钠电、氢能等领域对氟化电解液、质子交换膜的需求激增,相关岗位薪资涨幅达20%-30%。
环保法规推动岗位升级:中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要求2025年前淘汰长链PFAS,企业需招聘环保工程师开发短链替代品(如C6-F)。
地域集中于产业集群:中国就业机会主要分布在山东(东岳集团)、浙江(巨化股份)、广东(天赐材料)等氟化工产业基地;国际岗位则集中于美国(3M、科慕)、日本(大金、旭硝子)和欧洲(索尔维、阿科玛)。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