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聚氨酯以水为分散介质,具有无毒、不易燃烧、不污染环境、节能、安全可靠等优点,同时还具备溶剂型聚氨酯的一些重要的性能特征。虽然水性聚氨酯材料既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又具有不污染、运输安全及工作环境好等特点;但水性聚氨酯在很多方面仍存在不少缺陷和改进的空间,如耐水性差、储存期短、分子量低、乳液中树脂含量低,以及批次产品差异大,所以水性聚氨酯的应用及改性研究成为了国内各相关企业和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
由我单位组织的水性聚氨酯及水性树脂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交流,一直备受行业各方面的关注和欢迎。为帮助各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储备技术力量,应对生产、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单位将于 2025 年 11 月 28日—30 日在杭州举办“2025 第十届水性聚氨酯材料开发与应用论坛暨水性树脂应用交流研讨会”,本次会议将邀请业内资深专家到会演讲并进行专题交流,围绕水性聚氨酯与水性树脂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化应用,充分展示新成果、新技术在工业化应用实践中的新进展、新理念,与行业人士携手共同促进水性技术成果转化。
大会主题:创新•高质•精细•绿色
大会专家团成员(持续更新中…):
刘国杰(中国涂料协会顾问) 王武生(安徽大学教授)
吴海平(安徽大学教授) 闫福安(武汉工程大学教授)
夏宇正(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瞿雄伟(河北工业大学教授)
游 波(复旦大学教授) 郭文迅(湖南大学教授)
裴克梅(浙江理工大学教授) 项尚林(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
张 博(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鲍俊杰(安徽大学副教授)
陈玉富(广州冠志新材料工程师)
拟邀出席嘉宾及报告内容:
刘国杰 中国涂料协会顾问、教授级高工
——《水性醇酸树脂涂料的技术应用及可再生原料利用的发展》
王武生 安徽大学教授
——《待定》
闫福安 武汉工程大学教授
——《水性丙烯酸树脂合成及应用进展》
吴海平 安徽大学教授
——《待定》
夏宇正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水性丙烯酸系涂料树脂的发展沿革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瞿雄伟 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
——《功能化氮化硼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在导热热塑性聚氨酯复合材料中
的应用》
项尚林 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
——《胶黏剂用水性聚氨酯乳液》
游 波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及教育部先进涂料工程研究中心教授
——《水性丙烯酸树脂制备及在功能涂层中的应用》
裴克梅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
——《水性聚氨酯分散体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
郭文迅 湖南大学教授
——《水性 UV 树脂:氨基丙烯酰胺树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张 博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高性能水性聚氨酯的设计及创新应用》
鲍俊杰 安徽大学副教授
——《待定》
陈玉富 广州冠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软基材应用工程师
——《超耐曲折、高固含水性聚氨酯树脂在纺织胶浆中的应用》
主要会议内容:
一)、水性聚氨酯材料研究新进展及及推广应用
1.芳香族/脂肪族水性聚氨酯制备与性能研究进展;
2.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
3.丙烯酸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应用性能研究;
4.水性聚氨酯树脂合成、配方优化、制备工艺及应用;
5.水性聚氨酯乳液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
6.水性聚氨酯分散体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
7.水性聚氨酯分散体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8.水性聚氨酯的典型工艺研究进展;
二)、水性树脂研究进展及创新应用
1.水性丙烯酸树脂合成、配方优化、制备工艺及应用;
2.水性环氧树脂合成、配方优化、制备工艺及应用;
3.水性醇酸树脂合成、配方优化、制备工艺及应用;
4.水性光固化树脂合成、配方优化、制备工艺及应用;
5.水性氟碳树脂合成、配方优化、制备工艺及应用;
6.水性有机硅树脂合成、配方优化、制备工艺及应用;
7.水性油墨树脂合成、配方优化、制备工艺及应用;
8.水性蜡乳液配方设计、制备工艺及应用。
新装备与新仪器科技创新成果展示:
会议期间将举办新装备与新仪器成果展示活动,欢迎各仪器、装备开发
单位积极参加展台展示及技术推广报告。(详情请联系会务组咨询)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水性聚氨酯材料开发与应用论坛暨水性树脂应用交流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水性聚氨酯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现状
一、技术发展:性能突破与功能化改性
高性能树脂合成
分子结构设计:通过引入氟、硅元素,提升耐水性、耐磨性和力学强度。例如,双组分水性聚氨酯经氟硅共改性后,静态水接触角从66°提升至92°,吸水率降至6.9%,满足桥梁等高端领域需求。
纳米材料复合:纤维素纳米晶(CNs)、淀粉纳米晶体(StNs)等生物质纳米材料被用于改性,显著提高拉伸强度和热稳定性。例如,CNs质量分数20%时,复合材料拉伸强度达52.3MPa,较纯材料提升近一倍。
生物基材料应用:以大豆油、蓖麻油等植物油为原料制备生物基多元醇,实现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生物基水性聚氨酯在医用敷料、组织工程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功能化改性
特种水性聚氨酯:开发抗菌、阻燃、导电等功能性材料,满足医疗、电子、新能源等新兴领域需求。例如,抗菌型水性聚氨酯已用于医用敷料,导电型则应用于可穿戴设备。
智能涂层技术:嵌入微胶囊愈合剂与导电传感网络,实现涂层微裂纹的自主修复和结构健康数据回传。实验室阶段已实现0.1mm微裂纹的92%强度恢复,预计2026年进入工程试用。
绿色工艺创新
原料替代:采用生物基原料(如植物油、淀粉)替代部分石油基原料,降低碳足迹。例如,某国际化工巨头已成功开发生物基水性聚氨酯树脂,并用于高端汽车内饰。
工艺优化: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一致性与生产效率。
二、应用领域:多行业渗透与高端化转型
传统领域巩固
涂料:水性聚氨酯涂料因低VOC排放和优异耐候性,广泛应用于建筑外墙、木器、汽车等领域。2025年,中国建筑涂料市场规模预计达5000亿元,水性聚氨酯涂料占比超30%。
胶粘剂: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因粘接强度高、耐水性好,成为鞋底粘接、食品包装的首选材料。国内多家知名家居品牌已全面采用水性涂料,推动市场需求增长。
皮革处理:水性聚氨酯皮革涂饰剂具有高弹性、柔韧性和耐磨性,逐渐替代PVC革,应用于衣着、皮包、家庭装饰等领域。
新兴领域拓展
新能源:在锂电池封装、光伏组件粘接、风电叶片防护等领域应用广泛。例如,锂电池电极粘接剂要求高导电性、高稳定性,水性聚氨酯因其良好相容性与环保性,正逐步替代传统油性材料。
生物医学:生物基水性聚氨酯在药物载体、医用敷料、组织粘合剂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以生物基水性聚氨酯为主要成分的医用敷料,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轻微等特点。
环保包装:全球禁塑浪潮下,水性聚氨酯在环保包装中的应用迎来新机遇。其无毒、无味的特点,使其成为食品包装、药品包装的首选材料。
三、市场格局:国内追赶与全球化竞争
国际企业主导
全球市场仍由巴斯夫、陶氏化学、科思创等龙头企业主导。例如,巴斯夫的水性聚氨酯应用领域涵盖工业涂料、木器及粘接剂等,并持续扩充产能。
欧美发达国家更重视专利布局,通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申请专利,巩固市场地位。
国内企业崛起
华峰化学、安利股份、同德化工等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在部分细分领域实现突破。例如,万华化学设立水性聚氨酯合成革应用研究中心,提高研发速度与科技创新能力。
国内企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布局较多专利,但在海外专利布局方面仍显不足。
产业链协同
上游原料(如异氰酸酯、多元醇)的供应稳定性与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生产成本。近年来,随着万华化学、科思创等企业扩大水性树脂产能,产业链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四、政策驱动:环保法规与产业升级
国内政策支持
中国“双碳”目标持续推进,“十四五”规划强调绿色低碳材料的研发与推广,“十五五”规划将进一步限制高污染、高耗能材料。
国家出台多项鼓励政策,如《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推动生物基水性聚氨酯行业发展。
国际法规影响
欧盟绿色协议等国际环保法规日趋严格,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试行,对出口型企业的材料选择产生直接影响,促使更多企业转向水性化产品。
五、未来趋势:绿色化、智能化与全球化
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
生物基材料、可降解水性聚氨酯将成为研发重点,与全球碳中和目标深度绑定。
通过采用可再生原材料、优化生产工艺和回收再利用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影响。
智能化制造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一致性与生产效率。
智能涂层技术将推动桥梁防水技术从被动维修向主动预防转型。
全球化竞争与合作
中国企业有望通过技术输出与国际合作,参与全球高端市场竞争。例如,与德国巴斯夫公司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品性能。
水性聚氨酯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传统工业领域
涂料行业
建筑涂料:用于外墙、屋顶、地下室等部位的防水、防腐和装饰涂层,具有耐候性、耐水性和环保优势。
木器涂料:替代溶剂型涂料,用于家具、地板的表面处理,提供高光泽度和耐磨性。
汽车涂料:用于汽车原厂漆和修补漆,满足低VOC排放要求,同时保持优异的附着力和耐化学性。
胶粘剂领域
鞋材粘接:用于鞋底与鞋面的粘合,提供高剥离强度和柔韧性。
包装材料:用于食品包装、药品包装的复合粘接,符合无毒、无味标准。
汽车内饰:用于座椅、门板等部件的粘接,满足耐温性和耐老化要求。
皮革与纺织处理
皮革涂饰:替代传统溶剂型涂饰剂,用于合成革、天然革的表面处理,提供高弹性、耐磨性和防水性。
纺织品整理:用于织物防水、防污、抗静电处理,提升功能性纺织品性能。
二、新兴产业领域
新能源产业
锂电池封装:作为电极粘接剂和封装材料,提供高导电性、耐电解液性和热稳定性。
光伏组件: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背板粘接和边框密封,抵抗紫外线老化。
风电叶片:作为叶片表面涂层,提升耐候性和抗砂蚀能力。
生物医学领域
医用敷料:生物基水性聚氨酯敷料具有促进伤口愈合、抗炎和透气性,适用于烧伤、慢性溃疡等治疗。
组织工程:作为3D打印支架材料或细胞载体,支持组织再生。
药物缓释:通过微球或水凝胶形式实现药物控释,提高治疗效率。
环保包装领域
可降解包装:替代塑料薄膜,用于食品包装、购物袋等,减少白色污染。
纸品涂层:提升纸张的防水性和强度,用于高档包装盒、标签等。
三、高端制造领域
航空航天
轻量化结构:作为复合材料基体,用于飞机内饰、次承力结构件,减轻重量并提升耐火性。
密封材料:用于舱门、舷窗等部位的密封,抵抗极端温度和压力变化。
电子电器
导电涂层:用于柔性显示屏、触摸屏的导电电极,提供高透光率和导电性。
电磁屏蔽:作为屏蔽材料,防止电子设备电磁干扰。
海洋工程
防腐涂层:用于船舶、海上平台的防腐保护,抵抗海水侵蚀和微生物附着。
水下粘接:用于水下设备修复,提供快速固化和高强度粘接。
四、日常消费领域
家居用品
家具涂料:用于沙发、床垫等家具的表面处理,提供环保和耐磨性能。
地板涂层:替代传统UV漆,用于木地板、PVC地板的防水和防滑处理。
个人护理
美甲产品:作为水性指甲油基材,减少有机溶剂使用,提升安全性。
化妆品包装:用于唇膏管、粉盒等包装的粘接和涂层,符合食品级标准。
五、未来潜力领域
3D打印材料
光固化树脂:开发水性光敏聚氨酯树脂,用于高精度3D打印,减少后处理步骤。
柔性电子:作为可拉伸导电材料,用于可穿戴设备、电子皮肤等。
智能涂层
自修复涂层:嵌入微胶囊愈合剂,实现涂层微裂纹的自主修复。
传感涂层:集成温度、应变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健康状态。
农业领域
农膜涂层:提升农用薄膜的防水性和抗老化性,延长使用寿命。
农药载体:作为缓释载体,控制农药释放速率,减少环境污染。
六、区域与行业应用差异
欧美市场:侧重于高端涂料、汽车内饰和生物医学领域,环保法规严格推动水性化进程。
亚太市场:中国、印度等国家在建筑涂料、包装材料和鞋材粘接领域需求增长迅速,政策支持(如“双碳”目标)加速市场渗透。
新兴领域:新能源、电子电器和航空航天领域对高性能水性聚氨酯的需求持续上升,驱动技术创新。
水性聚氨酯材料开发与应用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研究机构
安徽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水性聚氨酯系列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涵盖底涂、中涂、顶涂全流程工艺。
成果:研发的水分散型PU系列包含12个牌号产品,广泛应用于皮革涂饰领域,推动国内水性聚氨酯产业化进程。
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水性聚氨酯的分子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聚焦耐水性、耐磨性提升。
技术突破:通过氟、硅元素改性,显著提高材料综合性能,为高端领域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华东理工大学
研究方向:水性聚氨酯的绿色合成工艺与功能化改性,开发低VOC排放、高环保性产品。
应用场景:针对建筑涂料、汽车内饰等领域的环保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
研究方向:水性聚氨酯的工业化生产与性能标准化,建立行业质量评价体系。
行业贡献:制定多项水性聚氨酯产品标准,推动行业技术规范化发展。
二、国际知名企业品牌
巴斯夫(BASF)
产品特点:提供从原料到高性能制品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涵盖水性聚氨酯涂料、胶粘剂等。
应用领域:汽车原厂漆、建筑防水涂料、包装材料等,以高耐候性和环保性著称。
科思创(Covestro)
产品特点:专注高性能水性聚氨酯研发,产品具有优异力学强度和耐化学性。
应用领域:汽车轻量化结构件、风电叶片涂层、高端电子封装材料等。
亨斯迈(Huntsman)
产品特点:开发多功能水性聚氨酯,集成抗菌、阻燃等特性。
应用领域:医疗敷料、新能源电池封装、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兴领域。
拜耳材料科技(现科思创部分业务继承)
产品特点:生物基水性聚氨酯技术领先,采用植物油等可再生原料。
应用领域:医用可降解材料、环保包装、生物基3D打印材料等。
三、国内领军企业品牌
万华化学
产品特点:全球聚氨酯原料龙头,水性聚氨酯产品覆盖涂料、胶粘剂、弹性体等领域。
技术优势:自主研发的生物基水性聚氨酯技术,降低碳足迹,符合“双碳”目标。
华峰集团
产品特点:国内最大聚氨酯制品企业之一,水性聚氨酯产品涵盖鞋材、汽车内饰、包装材料等。
市场地位: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水性聚氨酯在传统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安徽达威华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产品特点:专注水性聚氨酯树脂、胶粘剂、涂层材料研发,与安徽大学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应用领域:汽车内饰粘接、纺织涂层、皮革复合等,提供定制化环保解决方案。
旭川化学
产品特点:国内最大人造革用聚氨酯树脂供应商,产品包括水性聚氨酯树脂、粘合剂等。
技术突破:开发低VOC排放、高耐磨性水性聚氨酯,满足高端鞋材和汽车内饰需求。
四、行业趋势与未来方向
绿色化:生物基原料、可降解水性聚氨酯成为研发重点,与全球碳中和目标深度绑定。
功能化:抗菌、阻燃、导电等特种水性聚氨酯需求增长,推动新能源、电子电器等领域应用。
智能化: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一致性与生产效率。
全球化竞争:中国企业通过技术输出与国际合作,参与全球高端市场竞争。
水性聚氨酯材料开发与应用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研发类岗位
水性聚氨酯研发工程师
职责:负责水性聚氨酯树脂、胶粘剂、涂料等产品的配方设计与工艺优化。
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化学、材料相关专业,3-5年研发经验,熟悉水性聚氨酯合成技术(如PUD、PUA等)。
薪资范围:15-60k/月(根据经验与地域差异)。
典型企业:万华化学、巴斯夫、科思创、慧谷新材料等。
高级研发经理/合成工程师
职责:主导水性聚氨酯材料的技术创新与项目开发,推动生物基、可降解等环保方向研究。
要求:博士学历,10年以上研发经验,具备团队管理能力。
薪资范围:30-55k/月(部分岗位含股票期权)。
典型企业:国内大型化工企业、国际化工巨头。
应用技术工程师
职责:解决水性聚氨酯在涂料、胶粘剂等领域的应用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3-5年应用经验,熟悉施工工艺(如喷涂、辊涂)。
薪资范围:10-25k/月。
典型企业:联固新材料、马鞍山采石矶涂料等。
二、生产与工艺类岗位
工艺工程师
职责:优化水性聚氨酯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与效率。
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3-5年工艺优化经验,熟悉智能化生产技术(如AI配方优化)。
薪资范围:10-20k/月。
典型企业:浙江材华科技、北新嘉宝莉等。
生产管理岗位
职责:负责水性聚氨酯生产线的计划、调度与质量控制。
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5年以上生产管理经验,具备ISO认证相关知识。
薪资范围:8-15k/月。
典型企业:国内中型化工企业。
三、销售与市场类岗位
水性聚氨酯销售经理
职责:拓展涂料、胶粘剂、皮革等领域的客户,完成销售目标。
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3-5年销售经验,熟悉行业应用场景。
薪资范围:15-50k/月(部分岗位含提成)。
典型企业:高盟新材、蒂姆新材料等。
大客户经理
职责:维护与汽车、新能源等战略客户的关系,推动定制化产品开发。
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5年以上大客户管理经验,具备跨部门协作能力。
薪资范围:20-40k/月。
典型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跨界企业。
四、技术支持与服务类岗位
合规专家
职责:确保产品符合全球VOCs法规及碳足迹核算要求。
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熟悉环保政策与标准,具备法律背景优先。
薪资范围:15-30k/月(猎头费可达年薪30%)。
典型企业:国际化工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
技术服务工程师
职责:为客户提供水性聚氨酯材料的技术培训与售后支持。
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1-3年技术服务经验,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薪资范围:8-15k/月。
典型企业:国内涂料、胶粘剂企业。
五、新兴领域岗位
新能源材料研发工程师
职责:开发水性聚氨酯在锂电池电极粘结剂、光伏薄膜等领域的应用。
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3-5年新能源材料研发经验。
薪资范围:20-40k/月。
典型企业:宁德时代、隆基绿能等。
3D打印材料研发工程师
职责:研发水性聚氨酯基光敏树脂,用于柔性电子、生物医疗等领域。
要求:博士学历,熟悉光固化技术,具备跨学科背景。
薪资范围:30-60k/月。
典型企业:高校联合实验室、科技初创企业。
六、行业趋势与就业前景
政策驱动:中国“双碳”目标推动水性聚氨酯替代溶剂型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需求激增。
技术升级:AI算法优化配方、生物基原料开发等技术突破,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成本。
产业整合:中小厂商加速整合,行业CR5集中度或突破60%,头部企业提供更多高端岗位。
复合型人才紧缺:兼具材料学背景与化工工艺经验的候选人面试通过率提升40%,海外回流博士优先选择水性聚氨酯赛道。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