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2021-2035)》决策要求,按照中央 “双减”工作部署,聚焦立德树人,盘活航空航天科普资源,探索新时代中小学航空航天科学教育形式,夯实航空航天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础,更好地培育航空航天后备人才,助力低空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航空学会联合中国宇航学会定于2025年8月14-18日,在重庆举办中国航空航天科普教育主题论坛活动。
主要内容
全国航空特色学校授牌仪式,航空航天科普知识、科学素质教育、人才选拔培养专题报告,航空航天特色学校建设经验分享,航空航天科普基地建设、教育教学研讨,实地观摩交流学习等活动。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航空航天科普教育主题论坛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航空航天科普教育研究现状
政策支持与战略规划
国家层面重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将其作为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航空航天科普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
战略规划明确:国家将航空航天科普教育纳入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体系,通过建设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活动、开发科普资源等方式,推动航空航天科普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教育体系构建
学校教育融入:航空航天科普教育逐渐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通过开设选修课、举办科普讲座、组织科技活动等方式,向学生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例如,一些学校开设了航空航天模型制作、无人机飞行等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航空航天知识。
高等教育深化:在高等教育阶段,航空航天相关专业设置不断完善,科普教育内容更加深入和系统。高校通过开设通识课程、举办科普讲座、组织科研实践等方式,向大学生普及航空航天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开展
科普活动丰富多样:中国航空航天科普活动形式多样,包括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科普竞赛、科普夏令营等。这些活动不仅面向青少年,也面向社会公众,通过互动体验、实物展示、专家讲解等方式,让公众近距离感受航空航天的魅力。
实践基地建设:国家建设了一批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如中国科技馆、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等,这些基地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和先进的展示手段,为公众提供了学习航空航天知识的优质平台。
社会资源整合
企业参与:航空航天企业积极参与科普教育,通过开放实验室、举办科普活动、开发科普产品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航空航天知识。例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企业定期举办“航天日”“航空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公众参观企业展厅、实验室和生产线,了解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成果。
社会组织助力:各类航空航天科普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通过组织科普活动、开发科普资源、培训科普人才等方式,为航空航天科普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科普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航空航天科普合作,与世界各国共享科普资源、交流科普经验。例如,中国与欧洲航天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等机构开展了广泛的科普合作,共同举办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等活动,促进了国际航空航天科普教育的交流与发展。
国际科普竞赛: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航空航天科普竞赛,如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等,通过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存在问题与挑战
区域发展不平衡: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些发达地区科普资源丰富、活动多样,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相对匮乏。
科普资源整合不足:虽然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航空航天科普教育,但科普资源整合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科普活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
科普人才短缺:航空航天科普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但目前科普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具备专业知识和科普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
中国航空航天科普教育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航空航天产业
人才培养与储备
专业教育支撑:航空航天科普教育为高校相关专业(如飞行器设计、航空发动机、航天电子等)提供基础人才储备,通过科普活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前培养科学思维和工程意识。
职业技能培训:结合科普内容开发职业培训课程,如无人机操作、航空模型制作等,为行业输送具备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
技术创新与研发
公众参与科研:通过科普活动收集公众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反馈,为研发方向提供参考。例如,通过科普竞赛征集创新设计,可能孵化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方案。
跨学科融合:科普教育强调多学科交叉(如物理、材料、计算机等),可促进航空航天领域与其他行业的技术融合,如生物航空燃料、智能飞行控制系统等。
市场推广与用户教育
民用航空普及:通过科普降低公众对航空技术的认知门槛,提升对民航安全、低空经济(如通用航空、无人机物流)的接受度,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商业航天市场培育:科普教育可帮助公众理解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新兴领域,为商业航天市场拓展潜在用户群体。
二、教育行业
STEM/STEAM教育深化
课程整合:将航空航天科普内容融入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教育,设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PBL)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培训:开发针对教师的航空航天科普培训体系,提升其科学传播能力,推动科普教育常态化。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
职业技能认证:结合航空航天科普内容,开发面向职业教育的认证课程(如无人机维修、航空电子设备调试),为行业提供标准化人才。
公众科学素养提升:通过社区科普讲座、在线课程等形式,满足公众对航空航天知识的终身学习需求,促进科学普及与社会文明进步。
三、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
科普内容创作与传播
多媒体产品开发: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动画等技术,制作沉浸式航空航天科普内容(如模拟太空旅行、飞行器组装互动),提升科普的趣味性和传播效果。
科普IP运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航空航天科普品牌(如“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通过文创产品、主题公园等形式实现文化价值转化。
科技旅游与研学经济
研学基地建设:依托航空航天博物馆、发射场、科研机构等资源,开发研学旅行线路,结合科普教育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以航空航天为主题的科技乐园,通过互动展项、科普表演等形式吸引游客,实现科普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四、制造业与高端装备产业
精密制造技术推广
工艺科普:通过展示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精度加工技术(如3D打印、复合材料成型),推动相关技术在汽车、医疗等行业的跨界应用。
供应链协同:科普教育可促进航空航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制造商)的技术交流,提升整体制造水平。
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
工业软件应用:结合航空航天仿真软件(如CFD流体模拟、结构强度分析)的科普,推动制造业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机器人技术普及:通过展示航空航天领域的机器人应用(如太空探测机器人、无人机集群),激发制造业对自动化技术的需求。
五、农业与环保产业
农业科技应用
农业遥感技术普及:通过科普教育解释卫星遥感在作物监测、灾害预警中的作用,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无人机植保推广:结合航空航天科普,培训农民使用无人机进行精准农业作业,提升生产效率。
环境监测与保护
大气与海洋监测:科普航空航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如气象卫星、海洋浮标),增强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知。
碳中和技术宣传:通过介绍航空航天领域的轻量化材料、高效能源技术,为环保产业提供技术借鉴。
六、国际合作与外交领域
科技外交桥梁
国际科普合作:通过联合举办航空航天科普展览、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互信与合作。
文化输出:将中国航空航天成就(如嫦娥探月、天问火星探测)通过科普形式向国际社会传播,提升国家软实力。
全球治理参与
太空法律与伦理教育:结合科普活动普及国际太空法、太空资源利用规则,为中国参与全球太空治理提供人才支持。
中国航空航天科普教育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研究机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CASC)
地位:中国航天事业的领军企业,旗下多家研究院所深度参与科普教育。
贡献:
开放航天科技馆、发射场参观(如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航天日”主题活动。
开发科普课程、动画、图书(如《中国航天科普丛书》),覆盖全年龄段受众。
与学校合作建立“航天特色学校”,培养青少年航天兴趣。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AVIC)
地位:中国航空工业的核心企业,涵盖飞机研发、制造全链条。
贡献:
举办“航空开放日”,展示战斗机、直升机等实物,普及航空知识。
开发航空模拟体验设备(如飞行模拟器),用于科普教育和职业培训。
支持航空主题夏令营,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UAA)
地位:中国顶尖航空航天高校,拥有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
贡献:
运营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展示航空历史、飞机模型和发动机实物。
开设“航空航天概论”等通识课程,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牵头制定航空航天科普教育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地位:中国天文学研究核心机构,深度参与深空探测科普。
贡献:
运营天文观测站,组织公众观测月球、火星等天体。
开发“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科普课程,解释探测任务科学目标。
与学校合作开展“天文社团”建设,培养青少年天文兴趣。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地位:国家级青少年科技教育组织,统筹全国科普资源。
贡献:
举办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竞赛,激发创新实践能力。
开发“科技辅导员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科普教学能力。
搭建“科普中国”平台,整合航空航天科普资源供公众免费使用。
二、知名企业品牌
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
定位:航天遥感大数据服务商,专注地理信息可视化。
科普贡献:
开发“GEOVIS数字地球”平台,通过3D地球模型展示卫星轨道、气象数据。
推出“星图地球”APP,让公众实时查看全球卫星影像,理解遥感技术应用。
与学校合作开展“数字地球”实验课,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DJI)
定位:全球无人机行业领导者,技术普及与教育结合紧密。
科普贡献:
开发“Tello EDU”教育无人机,支持编程控制,用于STEM教学。
举办“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融合机器人技术与航空航天策略思维。
推出“大疆教育”平台,提供无人机飞行原理、航拍技巧等在线课程。
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定位:商业航天公司,专注卫星研制与科普教育。
科普贡献:
发射“少年星一号”教育卫星,让学生通过地面站接收卫星信号。
开发“卫星测控体验课”,让学生模拟卫星轨道计算、任务规划。
与学校合作建设“航天科技实验室”,配备卫星模型、测控设备等教具。
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
定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科普教育平台。
科普贡献:
运营“我们的太空”新媒体矩阵,发布航天动态、科普文章和视频。
开发“航天英雄进校园”活动,邀请航天员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
制作《航天少年》系列科普动画,以趣味方式解释火箭发射、空间站生活等知识。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定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核心研究机构。
科普贡献:
开放“上海航天科普馆”,展示神舟飞船、空间站模型等实物。
开发“太空生存训练营”,模拟失重环境下的生活与工作场景。
与学校合作开展“航天工程师”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设计简易火箭模型。
三、行业影响与趋势
产学研深度融合:研究机构与企业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发课程等方式,推动科普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技术赋能科普:VR/AR、数字孪生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科普展项设计,提升沉浸式体验效果。
国际化合作加强:中国机构与国际航天组织(如ESA、NASA)联合开展科普活动,拓展全球视野。
政策红利释放:国家“双减”政策推动科普教育成为课后服务重要内容,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中国航空航天科普教育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科研与教育机构岗位
科普研究员/策划
职责:设计科普内容体系,研究科普教育方法,开发课程或展项。
要求:航空航天相关专业背景(如飞行器设计、航天工程),具备科研能力或教育经验。
典型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普教育研究中心、航天科技集团科普研究院。
课程开发与教师
职责:编写航空航天科普教材,设计实验/实践活动,指导青少年参与竞赛。
要求:教育技术、科学教育或航空航天专业背景,熟悉STEM/STEAM教学理念。
典型单位:中小学航天特色学校、科技馆教育部门、青少年科技中心。
实验室技术员
职责:维护科普实验室设备(如风洞、飞行模拟器),协助开展实验教学。
要求:机械、电子或航空航天相关专业,具备动手能力。
典型单位:高校航天实验室、企业科普教育基地。
二、科技馆与主题场馆岗位
科普讲解员/导览员
职责:向公众讲解航空航天展品(如火箭模型、卫星实物),组织互动活动。
要求:航空航天知识基础,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亲和力。
典型单位:中国科技馆、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文昌航天发射场科普中心。
展项设计师
职责:设计沉浸式科普展项(如VR太空行走、全息投影火箭发射)。
要求:工业设计、多媒体设计或航空航天背景,熟悉交互技术。
典型单位:科技馆展览部门、科普企业创意团队。
活动策划与执行
职责:策划航天日、夏令营等主题活动,协调资源并落地实施。
要求:项目管理能力,熟悉科普教育市场,具备跨部门协作经验。
典型单位: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地方科技馆运营部门。
三、企业科普与产品岗位
科普内容编辑/新媒体运营
职责:撰写科普文章、制作动画/视频,运营社交媒体账号(如微信公众号、B站)。
要求:航空航天知识+传媒技能,熟悉短视频剪辑或图文排版工具。
典型单位:大疆教育、中科星图、航天科技集团宣传部门。
教育产品经理
职责:设计科普教育硬件/软件(如编程无人机、航天主题APP),对接用户需求。
要求:产品思维+技术理解力,熟悉教育市场趋势。
典型单位:深圳大疆创新、北京九天微星、科大讯飞教育板块。
技术培训师
职责:为企业客户或学校教师培训无人机操作、卫星测控等技能。
要求:航空航天技术背景+教学能力,持有相关职业认证(如UTC无人机驾照)。
典型单位:无人机企业、商业航天公司。
四、政府与公益组织岗位
科普政策研究员
职责:研究科普教育政策,撰写报告,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
要求:公共政策、教育学或航空航天背景,熟悉政府工作流程。
典型单位:中国科协政策研究室、地方科技局。
项目管理与资助专员
职责:管理科普教育项目(如“青少年航天人才培养计划”),审核资助申请。
要求:项目管理经验,熟悉非营利组织运作模式。
典型单位:中国航天基金会、公益科普基金会。
五、新兴领域与跨界机会
航天旅游与研学导师
职责:设计航天主题研学路线,带领学生参观发射场、科研机构,开展实地教学。
要求:航空航天知识+旅游策划能力,具备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理经验。
典型单位:航天主题旅行社、教育科技公司研学部门。
科普游戏设计师
职责:开发航天主题教育游戏(如模拟火箭发射、空间站建造),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
要求:游戏设计或计算机背景,熟悉Unity/Unreal引擎,了解航空航天原理。
典型单位:游戏公司教育事业部、科普创业团队。
国际科普合作专员
职责:对接国际航天组织(如ESA、NASA),策划联合科普活动或展览。
要求:英语流利,熟悉国际科技交流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
典型单位: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司、国际科普机构中国办事处。
六、就业趋势与建议
复合型人才需求增长:航空航天+教育、科技+传媒等跨界背景更受青睐。
技术驱动岗位崛起:VR/AR开发、数据分析等技能可提升竞争力。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国家“双减”政策推动科普教育进校园,学校岗位需求增加。
实践经验至关重要:参与科普竞赛、志愿者活动或实习可积累行业资源。
关注新兴企业:商业航天、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初创公司常提供创新岗位。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