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为加速推进我国热传导领域的快速发展,促进热传导研究领域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由中国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小组主办,全国热传导研讨会组织委员会和国防科技大学理学院、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承办,CPL、CPB、《物理学报》和《物理》编辑部协办的第九届全国热传导研讨会(WTT2025)将于2025年10月11日至10月15日在湖南长沙市举行。
会议主要以大会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及张贴报告的形式,为国内热能科学及其交叉领域的相关研究者提供交流与合作平台,研讨热传导领域的最新进展、成果、前沿态势与发展趋势。
该研讨会已经成功举办八届,首届研讨会于2016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之后分别由扬州大学、厦门大学联合华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南方科技大学、和兰州大学承办。我们诚挚邀请本领域专家和研究人员出席本届全国热传导研讨会。
顾问委员会:(按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主席:
李保文 南方科技大学
委员:
曹炳阳 清华大学
陈延峰 南京大学
陈云飞 东南大学
邓 涛 上海交通大学
段文晖 清华大学
何佳清 南方科技大学
刘正猷 武汉大学
孙明波 国防科技大学
唐大伟 大连理工大学
王建生 新加坡国立大学
杨荣贵 北京大学
张 刚 北京理工大学(嘉兴)
赵 鸿 厦门大学
会议召集人:
张力发 南京师范大学
杨 诺 国防科技大学
组织委员会:(按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陈杰(同济大学)、贺达海(厦门大学)、李念北(华侨大学)、李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吕京涛(华中科技大学)、唐桂华(西安交通大学)、唐元政(青岛科技大学)、王雷(中国人民大学)、王健(扬州大学)、王宜森(兰州大学)、王元元(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徐勇(清华大学)、徐象繁(同济大学)、杨诺(国防科技大学)、曾春华(昆明理工大学)、张力发(南京师范大学)
承办单位组织委员会:
主任:戴佳钰、陈克求、杨诺
委员:康冬冬、陈开果、陈博、余晓翔、孟涵、秦光照、刘泽宇、张珅、孔龙娟、童群超、罗沁澜、胡静怡、赵儒冀、韩锦森、郭芳宇、陈家浩、刘昌勤、刘统、曾启昱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热传导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热传导研究现状
一、研究热点与理论突破
微纳尺度热传导
随着微电子器件向纳米级发展,热传导的量子效应、非傅里叶效应成为研究焦点。例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等低维材料的热输运机制探索,揭示了声子散射、边界效应对热导率的显著影响。
国内高校(如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实验结合,建立了适用于纳米材料的热传导模型,为芯片散热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非平衡态热传导
在极端条件(如超快激光加热、强电场/磁场作用)下,热传导的瞬态行为研究兴起。例如,飞秒激光加热金属薄膜时,电子-声子耦合导致的非傅里叶热传导现象被广泛观测。
国内团队(如上海交通大学)通过超快光谱技术,结合非平衡态热输运理论,揭示了材料热响应的时空演化规律。
多物理场耦合热传导
热-电-磁耦合效应在能源转换器件(如热电材料、磁制冷材料)中至关重要。国内研究聚焦于耦合机制建模与多尺度模拟,例如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优化热电材料的ZT值。
二、技术突破与实验创新
高精度测量技术
瞬态热反射法(TDTR):国内已实现亚皮秒时间分辨率和纳米空间分辨率,用于测量薄膜材料的界面热阻。
3ω法:通过改进电极设计,可精准测量低维材料的热导率,如二维材料MoS₂的热输运特性。
拉曼光谱法:结合纳米探针技术,实现单根碳纳米管热导率的原位测量。
多尺度模拟方法
分子动力学(MD):用于模拟纳米材料的声子散射过程,揭示缺陷、边界对热导率的影响。
玻尔兹曼输运方程(BTE):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预测新材料(如拓扑绝缘体)的热电性能。
机器学习辅助设计:通过构建热导率与材料结构的数据库,利用神经网络加速新型热电材料的筛选。
三、应用领域拓展
电子器件散热
针对5G芯片、高功率LED等热流密度极高的器件,国内研发了微通道冷却、相变材料(PCM)封装等解决方案。例如,华为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的石墨烯散热膜,已应用于智能手机散热。
新能源技术
热电转换:国内团队通过掺杂调控(如Bi₂Te₃基材料)和纳米结构化设计,将热电优值(ZT)提升至1.5以上,接近商业化门槛。
太阳能热利用:结合选择性吸收涂层与相变储热技术,提高太阳能集热器效率,应用于建筑供暖与工业蒸汽生产。
航空航天
针对高速飞行器气动加热问题,国内开发了超高温陶瓷(UHTC)复合材料,通过优化热传导路径提升材料抗烧蚀性能。例如,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C/SiC复合材料已用于火箭发动机喷管。
四、发展趋势与挑战
跨学科融合
热传导与量子物理、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将深化,例如利用热传导原理开发肿瘤热疗技术,或通过机器学习优化热管理设计。
极端条件探索
超低温、超高压、强辐射等极端环境下的热传导机制研究,将为核能、深空探测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
绿色可持续技术
开发低能耗、高效率的热传导材料与系统,助力碳中和目标。例如,利用天然材料(如纤维素)制备环保型隔热材料,或通过废热回收技术提升能源利用率。
国际合作与竞争
国内研究机构需加强与国际顶尖团队的合作,共同攻克热传导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如高精度热测量标准、新型热电材料规模化制备)。
全国热传导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电子与信息技术产业
芯片散热与热管理
应用场景:随着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发展,芯片功率密度急剧增加,热传导研究为高效散热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
具体案例:
石墨烯散热膜:华为、小米等企业与中科院合作,将石墨烯的高热导率(约5300 W/m·K)应用于智能手机散热,显著降低芯片温度。
微通道冷却技术: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发的微通道液冷系统,通过优化流体通道设计,实现芯片表面温度均匀分布,应用于数据中心服务器散热。
相变材料(PCM)封装:利用PCM的潜热吸收特性,设计嵌入式散热模块,延长电子设备在高负载下的稳定运行时间。
高功率电子器件
应用场景:激光器、功率半导体等器件需承受极高热流密度,热传导研究助力突破散热瓶颈。
具体案例:
金刚石衬底技术:国内企业通过在GaN基LED芯片中引入金刚石衬底,利用其超高热导率(约2000 W/m·K)提升器件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
热电冷却器(TEC):基于热电效应的微型制冷片,用于光模块、红外探测器等精密仪器的温度控制,国内厂商已实现规模化生产。
二、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
热电转换与废热回收
应用场景:将工业废热、汽车尾气余热等低品位热能转化为电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具体案例:
Bi₂Te₃基热电材料:通过纳米结构化设计和掺杂调控,国内团队将ZT值提升至1.5以上,相关模块已应用于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
有机热电材料:针对柔性电子设备需求,研发可穿戴式热电发电机,利用人体与环境的温差发电,国内研究处于国际前沿。
太阳能热利用
应用场景:通过高效热传导材料提升太阳能集热器性能,推动清洁能源普及。
具体案例:
选择性吸收涂层: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发的黑铬涂层,吸收率达95%以上,发射率低于5%,显著提高太阳能集热效率。
相变储热系统:结合熔融盐或复合相变材料,实现太阳能光热发电的连续稳定输出,国内已建成多座兆瓦级示范电站。
三、航空航天与国防科技
高速飞行器热防护
应用场景:高超音速飞行器在高速飞行中面临严重气动加热,需通过热传导研究优化热防护系统。
具体案例:
超高温陶瓷(UHTC)复合材料: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C/SiC复合材料,通过优化热传导路径和抗氧化涂层,成功应用于火箭发动机喷管和飞行器鼻锥,承受温度超过2000℃。
主动冷却结构:采用内部微通道循环冷却剂的设计,结合高热导率材料(如铜合金),实现飞行器表面温度可控,国内已开展风洞试验验证。
核能装备热管理
应用场景:核反应堆中燃料棒、冷却剂管道等部件需高效导热以确保安全运行。
具体案例:
液态金属冷却技术:利用钠、铅铋合金的高热导率(如钠约85 W/m·K),设计第四代核反应堆冷却系统,国内已建成实验堆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核燃料包壳材料:通过表面涂层技术(如SiC层)改善包壳热传导性能,同时提升抗腐蚀能力,延长燃料使用寿命。
四、生物医学与健康产业
肿瘤热疗技术
应用场景:利用热传导原理将肿瘤组织加热至42-45℃,诱导癌细胞凋亡。
具体案例:
磁流体热疗:国内团队开发了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通过交变磁场产生局部热量,精准杀灭肿瘤细胞,临床前试验显示对乳腺癌、肝癌等有效。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结合热传导模型优化声波聚焦参数,实现无创肿瘤消融,已应用于前列腺癌、子宫肌瘤等治疗。
生物组织冷冻保存
应用场景:通过控制热传导速率实现细胞、组织的低温保存,应用于生殖医学、器官移植等领域。
具体案例:
玻璃化冷冻技术:利用高浓度冷冻保护剂和快速降温(>1000℃/min),通过优化热传导路径减少冰晶形成,国内已实现人类卵子、胚胎的高效保存。
微流控芯片冷冻:设计微尺度通道控制冷却速率,提升干细胞、角膜等组织的保存质量,相关设备已进入临床试用阶段。
五、先进制造与材料科学
增材制造(3D打印)
应用场景:热传导研究助力优化打印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减少残余应力与变形。
具体案例:
激光选区熔化(SLM):通过实时监测熔池温度并调整激光功率,国内团队实现了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等复杂构件的高精度成型,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制造。
多材料打印热管理:针对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打印,设计梯度热传导结构以缓解热应力,国内已开发出专用打印设备。
纳米材料合成
应用场景:通过控制热传导路径实现纳米材料的可控生长与性能调控。
具体案例:
化学气相沉积(CVD):利用基底温度梯度引导碳纳米管、石墨烯的定向生长,国内已实现大面积单层石墨烯的工业化制备。
溶液法合成量子点:通过调节反应容器热传导特性控制量子点尺寸分布,提升发光效率,应用于显示技术与太阳能电池。
六、建筑与城市规划
绿色建筑节能
应用场景:通过高效热传导材料与结构设计降低建筑能耗。
具体案例:
真空绝热板(VIP):利用微孔芯材和真空封装技术,导热系数低至0.004 W/m·K,国内已应用于冷链物流和建筑外墙保温。
相变墙体材料:将石蜡等PCM嵌入墙体,通过熔化-凝固过程调节室内温度波动,国内多地开展示范项目建设。
城市热岛效应缓解
应用场景:通过优化城市地表热传导特性降低夏季高温影响。
具体案例:
透水铺装材料:采用高孔隙率混凝土或陶瓷颗粒,增强地表热传导与水分蒸发,国内已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推广应用。
绿化屋顶与垂直绿化:结合植物蒸腾作用与基质热传导,降低建筑表面温度,国内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纳入相关指标。
全国热传导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研究机构1. 高等院校
清华大学
热能工程系:国内热传导研究的领军单位,聚焦微纳尺度热输运、热电材料、高温气体传热等方向。
成果:开发了石墨烯散热膜、高效热电转换材料,相关技术已应用于华为、小米等企业。
平台:拥有“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能源与动力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多相流热传导、核能热工水力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成果:研发了第四代核反应堆液态金属冷却技术,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华龙一号”核电项目。
合作:与中广核、国家电投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以超快激光热反射法、非平衡态热传导研究闻名。
成果:揭示了飞秒激光加热下金属薄膜的电子-声子耦合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Nature Materials》。
平台:建有“微纳热传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系统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在低维材料热输运、量子热传导领域取得突破,发现石墨烯/氮化硼异质结的超高界面热导。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发了选择性吸收涂层、相变储热材料,应用于太阳能光热发电与工业余热回收。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专注高温合金热传导性能优化,为航空发动机叶片提供关键材料支持。
2. 国家科研平台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绵阳九院)
研究方向:极端条件(超高温、强辐射)下的热传导机制,服务于国防科技与核能安全。
成果:研发了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成功应用于火箭发动机喷管与高超音速飞行器热防护系统。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研究方向:纳米尺度热传导与能量转换,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实验结合,揭示纳米线、量子点等材料的热输运规律。
合作:与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联合攻关芯片散热难题。
二、领先产业企业1. 电子散热与热管理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布局:将石墨烯散热膜、微通道冷却技术应用于5G基站与智能手机,显著降低芯片温度。
合作:与清华大学、中科院联合开发下一代热界面材料(TIM),目标导热系数突破20 W/m·K。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专注于航空电子设备热管理,开发了液冷连接器、高导热硅胶垫片等产品,应用于C919大型客机与运-20运输机。
标准:主导制定多项军工级热传导材料国家标准。
深圳飞荣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核心业务:电磁屏蔽与导热材料,其纳米晶/石墨烯复合导热片导热系数达15 W/m·K,服务于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企业。
产能:年产导热材料超5000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2. 热电转换与新能源
广东富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优势:国内最大的半导体热电制冷器件生产商,产品应用于5G光模块、医疗冷链等领域。
成果:开发了微型化热电制冷器(尺寸<5mm),功耗降低30%,寿命延长至10万小时。
浙江汉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核心产品:碳纳米管热电材料,ZT值达1.2,已建成年产10MW热电发电模块生产线。
应用:与国家电网合作,将工业废热转化为电能,单套系统年发电量超50万度。
上海申能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投资建设国内首座槽式光热发电示范电站,采用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发的熔盐储热技术,实现24小时连续发电。
效率:集热系统效率达8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3. 航空航天与国防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突破:在长征系列火箭发动机中采用C/SiC复合材料喷管,承受温度超过3000℃,同时通过内部微通道冷却设计实现热防护。
合作: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研发下一代超高温陶瓷材料,目标耐温性提升至4000℃。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产品:为歼-20、运-20等机型开发高导热铝合金与钛合金结构件,通过表面纳米化处理提升热传导效率20%以上。
标准:制定《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热传导性能测试方法》等军用标准。
4. 生物医学与健康
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肿瘤治疗系统,结合热传导模型优化声波聚焦参数,临床治疗有效率达90%以上。
市场:设备已进入全国300余家三甲医院,出口欧美市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技术: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磁流体热疗技术,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实现肿瘤精准加热,临床前试验显示对乳腺癌、肝癌抑制率超80%。
进展:已完成I期临床试验,进入II期扩大验证阶段。
三、行业趋势与展望
跨学科融合加速:热传导与量子物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的交叉研究将催生新技术,如量子热机、智能热管理芯片等。
绿色低碳导向:开发低能耗、高效率的热传导材料(如气凝胶、天然纤维素基隔热材料)成为行业共识,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国产化替代推进:在高端热界面材料、热电转换模块等领域,国内企业正逐步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全国热传导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科研机构与高校岗位1. 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单位类型: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科研团队(如清华热能工程系、上海交大微纳热传导实验室)。
职责:
开展热传导基础理论研究(如微纳尺度热输运、量子热传导);
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SCI一区/顶刊)。
要求:博士学历,具备扎实的传热学、材料科学背景,熟悉COMSOL、LAMMPS等仿真软件。
案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招聘“低维材料热传导方向博士后”,年薪30-50万元,提供科研启动经费。
2. 高校教师/实验技术员
单位类型:985/211高校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院系。
职责:
教授《传热学》《热物理》《热管理技术》等课程;
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实验与科研项目;
管理实验室设备(如激光导热仪、热反射测试系统)。
要求:博士学历(实验技术员可放宽至硕士),有海外留学经历或博士后经历者优先。
案例: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招聘“热工水力方向讲师”,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金,解决配偶工作。
二、企业研发与工程岗位1. 热设计工程师
行业分布:电子制造(华为、小米、OPPO)、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宁德时代)、数据中心(阿里巴巴、腾讯)。
职责:
设计电子产品散热方案(如手机、服务器、电池包);
优化热仿真模型(使用Flotherm、Icepak等软件);
解决产品热失效问题(如芯片过热、结构变形)。
要求:硕士学历,熟悉热传导、流体力学,有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项目经验。
案例:华为2023年招聘“热设计工程师”,要求3年以上经验,薪资范围25-40K/月,提供股票激励。
2. 材料研发工程师
行业分布:新材料企业(飞荣达、富信科技)、航空航天(中航光电、航天科技)。
职责:
开发高导热/隔热材料(如石墨烯膜、气凝胶、碳纳米管);
测试材料性能(导热系数、热膨胀系数、耐温性);
推动材料产业化应用(如5G基站散热、火箭发动机热防护)。
要求:硕士/博士学历,材料科学、化学工程背景,熟悉材料合成与表征技术。
案例:中航光电2024年校招“热管理材料研发岗”,提供北京/西安户口,年薪20-30万元。
3. 热电系统工程师
行业分布:新能源企业(汉纳科技、申能新能源)、工业余热回收(双良节能、海陆重工)。
职责:
设计热电转换系统(如半导体制冷片、温差发电模块);
优化系统效率(通过材料选型、结构改进);
参与项目现场调试(如光热发电站、工业废热回收装置)。
要求:本科学历以上,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背景,熟悉热力学循环分析。
案例:浙江汉纳科技招聘“热电系统工程师”,要求3年经验,薪资15-25K/月,提供股权激励。
三、交叉领域新兴岗位1. 生物热传导工程师
行业分布:医疗设备企业(安科高技术、联影医疗)、生物科技公司。
职责:
开发热疗技术(如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磁流体热疗);
建立生物组织热传导模型(用于肿瘤治疗规划);
参与临床试验数据收集与分析。
要求:博士学历,生物医学工程、热物理学背景,熟悉医学影像处理(如MRI、CT)。
案例:深圳安科高技术招聘“生物热传导研究员”,提供深圳户口,年薪40-60万元。
2. 量子热机研发工程师
行业分布:量子科技企业(本源量子、国盾量子)、科研机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职责:
研究量子系统热传导特性(如量子点、超导电路);
设计量子热机原型机(用于低温制冷或能量回收);
探索量子热力学在计算、通信领域的应用。
要求:博士学历,量子物理、凝聚态物理背景,熟悉低温实验技术。
案例:本源量子2024年招聘“量子热机工程师”,要求5年经验,薪资50-80K/月,提供科研自由度。
四、技术管理与支持岗位1. 热管理产品经理
行业分布: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行业头部企业。
职责:
定义热管理产品需求(如散热模组、液冷系统);
协调研发、生产、销售团队推进项目落地;
分析市场趋势(如AI算力提升对散热的需求)。
要求:硕士学历,5年以上热设计/材料研发经验,具备产品思维与跨部门协作能力。
案例:小米2023年招聘“热管理产品经理”,要求有手机/服务器散热项目经验,薪资50-80K/月+年终奖。
2. 热测试技术员
行业分布:第三方检测机构(SGS、CTI华测检测)、企业质检部门。
职责:
操作热测试设备(如激光闪射仪、热流计);
编写测试报告(符合ISO、ASTM等标准);
维护实验室环境(温度、湿度控制)。
要求:本科学历,热能工程、测试计量技术背景,熟悉LabVIEW或Python编程。
案例:SGS通标标准招聘“热测试工程师”,要求2年经验,薪资8-12K/月,提供国际认证培训。
五、行业趋势与就业建议
关注新兴领域:量子热传导、生物热疗、氢能储热等方向人才缺口大,薪资涨幅快(年均15%以上)。
提升跨学科能力:热传导+材料/电子/生物/量子复合背景更受企业青睐(如热设计+半导体工艺、生物热传导+医学影像)。
积累项目经验:参与国家级课题(如“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或企业横向项目,可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
关注地域分布:就业机会集中于长三角(上海、苏州、杭州)、珠三角(深圳、东莞)、京津冀(北京、天津)及合肥(量子科技)、成都(航空航天)等城市。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