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学术年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11-02 ~ 2025-11-02
举办场地:九华山庄 17区B17会议室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正驱动着我国能源体系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多能互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这一历史性进程,不仅有赖能源科技的突破,更亟需在系统集成、产业协同与原始创新上实现跨越。

为积极响应时代召唤,汇聚产学研用各方智慧,2025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学术年会特设工业论坛。论坛以 “面向双碳战略的新型能源体系构建” 为主题,旨在打造一个高端对话平台,共同研讨新型能源体系的技术路径、产业机遇与协同创新模式,为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前沿思想与解决方案。

会议主题:面向双碳战略的新型能源体系构建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学术年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工程热物理研究现状

一、学科定位与战略方向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科以能源动力领域为核心,致力于抢占科技制高点,建设国际知名一流研究所。其战略规划聚焦高碳能源低碳燃烧利用、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储能、先进动力装备、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技术及应用等四个主攻方向。同时,前瞻布局氢能转化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热功转换、高适应性热功能材料与器件、智能网络巡飞系统、空间系统及微重力燃烧等五个新兴前沿方向和未来技术。

二、科研平台与基础设施

中国工程热物理领域拥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包括“轻型涡轮动力”和“煤炭高效低碳利用”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能源有序转化”和“先进航行器界面输运理论与调控方法”两个基础科学中心。此外,还牵头建设了“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和“吸气式发动机关键部件热物理试验装置”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科研成果与进展

近年来,中国工程热物理领域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

微混燃烧室研制: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在微混燃烧室研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高效清洁燃烧技术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MW级高温固体颗粒储热中试研究:在MW级高温固体颗粒储热中试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推动了储能技术的发展。

机器学习辅助微通道散热器结构优化: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优化微通道散热器结构,提高了散热效率。

相变热整流研究方向:在相变热整流研究方向取得进展,为热管理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关键技术突破:在煤炭加压富氧燃烧、太阳能天然气热化学制燃料、超临界CO2回热器热惯性等领域也取得了关键进展。

四、科研团队与人才培养

中国工程热物理领域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级岗位人员等。截至2024年底,研究所共有职工528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4名,含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高级岗位人员237人。同时,研究所还注重人才培养,具有国家“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与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读博士生200余人、硕士生290余人,与各高校联培生160余人。此外,研究所还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航空宇航学院的牵头建设单位,设有国家博士后流动站,为科研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工程热物理领域具有深厚的国际合作基础,是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的发起和挂靠单位,是专业学术期刊《工程热物理学报》和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热科学学报)的主办单位。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方式,不断提升中国工程热物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工程热物理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传统能源与动力领域

电力系统与发电

火力发电与热电厂:优化热力循环系统,提升发电机组效率,降低能耗。例如,通过热力学分析改进锅炉燃烧效率,减少煤炭消耗。

燃气轮机与联合循环:研发高效紧凑式换热器,应用于燃气轮机间冷模块,提升整体热功转换效率。

核能利用:参与核反应堆冷却系统设计,确保热能安全传递与利用。

动力机械与装备

航空发动机:研究气动热力学与流体机械,优化发动机内部流动与燃烧过程,提升推力与燃油效率。

船舶动力:开发低排放、高效率的船舶动力系统,适应国际航运减排要求。

工业炉窑:通过热工过程优化,降低工业加热设备的能耗与排放。

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

太阳能利用

光热发电:研发中低温集热技术,提高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集热效率与稳定性。

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结合热物理原理,实现太阳能的高效多级利用。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管理系统,降低建筑能耗。

生物质能与地热能

生物质高效转化:研究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制备生物燃料(如航空煤油)。

地热开发:优化地热换热器设计,提升地热能利用效率。

风能与储能

风电机组热管理:解决风电机组叶片、齿轮箱等部件的散热问题,延长设备寿命。

储能技术:研发相变储能材料(如钙基热化学储能),提升储能密度与循环稳定性。

三、航空航天与国防领域

高空长航时无人机

开发轻量化、高效率的动力系统,适应长时间飞行需求。

研究微重力燃烧特性,优化无人机发动机燃烧室设计。

空间系统与微重力环境

开展空间热控技术研究,确保航天器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研发微重力条件下的流体管理技术,应用于空间站生命支持系统。

智能网络巡飞系统

结合热物理与人工智能,开发自主导航、能量优化的巡飞器。

四、环保与低碳技术领域

碳排放管理

通过热力学分析,评估工业过程的碳排放强度,提出减排技术路径。

研发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中的热能利用方案。

废气处理与污染控制

设计高效废气处理系统,利用热物理原理实现污染物(如NOx、SOx)的低温催化去除。

优化工业窑炉的燃烧过程,减少颗粒物排放。

五、新兴交叉领域

生物医学工程

肿瘤热疗:研发基于热物理原理的肿瘤局部加热治疗设备。

药物冷冻干燥:优化药物干燥过程中的热质传递,提升药品质量。

微电子与芯片散热

设计芯片级微通道散热结构,解决高功率密度电子器件的散热难题。

研发电子器件热失效分析模型,提升产品可靠性。

氢能转化与利用

研究氢能燃烧特性,开发氢燃料电池的热管理系统。

探索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提升氢能发电效率。

六、其他领域

化工过程优化

利用热物理原理优化化工反应器的温度控制,提升产物收率。

研发高效传热传质设备,降低化工生产能耗。

政府管理与政策制定

为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等部门提供能源政策咨询,参与制定热能利用标准与规范。

评估工业企业的热能利用合规性,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中国工程热物理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定位与贡献:作为国内工程热物理领域的领军机构,该所聚焦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先进动力系统及热物理基础研究。其科研成果涵盖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突破了系统全工况设计与控制、高效超临界蓄热换热等关键技术。

科研实力:拥有12个研究单元、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及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具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应用领域: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动力、环保低碳等领域,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高端装备制造提供技术支撑。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定位与贡献: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优势,该系在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等领域开展前沿研究,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科研实力: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燃烧理论、传热传质、新能源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应用领域:研究成果服务于电力、交通、建筑等行业的节能减排需求,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定位与贡献:作为国内最早设立的能源动力类学院之一,该院在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等领域具有深厚积淀。

科研实力: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高效清洁燃烧、新能源利用、低温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应用领域:研究成果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力、化工等领域,为我国能源动力行业培养大量高层次人才。

二、知名企业品牌

中科航星科技有限公司

定位与贡献: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青岛军民融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组建,专注于轻型航空发动机研发与生产。

技术实力:产品涵盖涡喷、涡扇、涡轴、涡桨系列发动机,推力范围80-1000kg及以上,具备自主设计、批量交付及外场保障能力。

应用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高空高速靶机、无人机、导弹等武器装备,推动军民融合技术创新。

中科清能燃气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定位与贡献:依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技术背景,专注于工业燃气领域科技成果转化。

技术实力:提供燃气技术施工总承包、工程勘察设计、技术推广等服务,完成多项循环流化床煤制气项目。

应用领域:服务于化工、电力、建材等行业的燃气供应与节能减排需求。

中科澳能(北京)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定位与贡献: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与自然人股东联合成立,专注于天然气余压余热发电系统研发。

技术实力:以专利及专有知识产权出资,提供天然气余压余热节能技术开发与服务。

应用领域:服务于天然气开采、输送及利用环节的节能减排,推动能源高效利用。

三、技术转化与产业协同

产学研合作:上述研究机构与企业通过技术转让、联合研发、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推动工程热物理领域科研成果产业化。例如,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与多家企业合作,将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应用于电网调峰、可再生能源并网等领域。

行业影响力:这些机构与企业通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行业标准、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引领工程热物理领域技术发展方向,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工程热物理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科研机构与高校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岗位类型:特别助理研究员、工程师、科研助理等。

任职要求

特别助理研究员:博士、博士后,年龄不超过35周岁,具有突出的创新研究成果。

工程师:博士、硕士(含应届毕业生),非应届毕业生一般需具有北京户口。

科研助理:本科及以上,不限应届生,需具备一定的科研管理经验。

薪酬待遇

参照副高级岗位薪酬,享受“六险一金”,提供周转房、租房补贴等。

工程师岗位享受青年人才补助(硕士20万,博士30万,入选“优秀博士计划”者提高至50万)。

其他科研院所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等,均招聘工程热物理领域的研究人员、教师及博士后。

岗位方向: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新能源技术等。

二、企业领域

能源与动力设备制造企业

岗位类型:研发工程师、工艺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算法工程师等。

任职要求

硕士及以上,不限应届生,具备发动机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转子动力学特性分析、压气机设计等能力。

熟练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UG等建模软件,以及CFD仿真软件。

企业示例

中科航星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轻型航空发动机研发与生产,招聘涡喷、涡扇、涡轴、涡桨系列发动机的研发与生产人员。

中科清能燃气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从事工业燃气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招聘燃气技术施工总承包、工程勘察设计、技术推广等人员。

新能源技术企业

岗位类型:光伏发电工程师、核能利用工程师、风能发电工程师等。

任职要求:具备新能源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为光伏发电、核能利用、风能发电等提供技术支持和研发。

航空航天企业

岗位类型: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与试验工程师、空气系统设计与试验工程师、压气机设计与试验工程师等。

任职要求:硕士及以上,具备航空发动机相关领域的设计与试验能力,熟练使用CFD仿真软件、UG等建模软件。

三、政府管理部门与金融领域

政府管理部门

岗位类型:能源政策研究员、环保监管工程师等。

任职要求:具备工程热物理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参与能源政策制定、环保监管等工作。

金融领域

岗位类型:金融机构技术分析师、投资经理等。

任职要求:具备技术背景和分析能力,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评估、投资分析等服务。

企业示例: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因需要技术背景和分析能力,也欢迎工程热物理专业的毕业生。

四、新兴交叉领域

生物医学工程

岗位类型:医学影像工程师、药物研发工程师、生物材料工程师等。

任职要求:具备工程热物理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将其应用于医学影像、药物研发、生物材料等领域。

微电子与芯片散热

岗位类型:芯片级微通道散热结构设计师、电子器件热失效分析工程师等。

任职要求:具备热物理与微电子领域的交叉知识,能够解决高功率密度电子器件的散热难题。

氢能转化与利用

岗位类型:氢能燃烧特性研究员、氢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工程师等。

任职要求:具备氢能转化与利用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研发氢能燃烧技术、氢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等。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