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是提升光信息与光网络技术性能的重要引擎。作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与承载底座,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一代光信息与光网络对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意义重大,其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承载了95%以上信息传输的光通信网络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支撑着“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工程以及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建设。光通信领域的智能光模块和光器件、超大容量传输、多层协同智能组网等前沿技术演进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助推相关技术和产业加速发展。
在国家“十四五”行将收官、“十五五”规划即将制定的重要时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召开“第八届光信息与光网络大会”,特邀全球知名院士、专家、企业家聚集一堂,研讨智能光信息与光网络的研究与产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光电芯片器件与模块、光传输交换与网络、光接入与智能ODN、光纤光缆与特纤、智能无线光通信与感知、空间光通信与太赫兹通信、数据中心光互联与组网、光信息处理与AI大模型、量子通信与安全光通信、通感一体光网络等,通过技术专题与应用专题论坛,从发展趋势到技术创新再到解决方案,共同探讨AI技术如何助力光信息与光网络发展以及光信息与光网络如何增强AI智算能力,共同搭建产学研用的大平台,促进光信息与光网络学术与产业的共同发展。
大会主席:
邬贺铨院士,中国工程院
韦乐平,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大会共主席:
黄善国,北京邮电大学
沈 平,南方科技大学
大会执行主席:
张 杰,北京邮电大学
唐雄燕,中国联通
程序委员会
主席:
赵永利,北京邮电大学
沈纲祥,苏州大学
王光全,中国联通
委员(按姓氏拼音音序排列):
曹 云,中国信科集团烽火通信飞思灵微电子
常泽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陈 伟,上海大学
陈章渊,北京大学
邓 磊,华中科技大学
丁 伟,暨南大学
董 泽,北京理工大学
付松年,广东工业大学
高 然,北京理工大学
顾仁涛,北京邮电大学
郭 磊,重庆邮电大学
郭 霞,北京邮电大学
黄 鹏,上海交通大学
纪江峰,北京奕摩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靳 一,西北工业大学
李 凡,中山大学
李俊杰,中国电信
李亚杰,北京邮电大学
李永民,山西大学
李泳成,苏州大学
梁 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伯涛,香港理工大学
聂天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欧燕妮,北京邮电大学
司黎明,北京理工大学
孙 越,中国联通
孙琪真,华中科技大学
唐晓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汪 莱,清华大学
王 东,中国移动
王 健,华中科技大学
王丹石,北京邮电大学
王廷云,上海大学
王兴军,北京大学
王昭诚,清华大学
谢崇进,苏州奇点光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徐 建,中天科技
徐常志,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徐兴元,北京邮电大学
徐正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薛旭伟,北京邮电大学
杨 雷,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杨春勇,中南民族大学
义理林,上海交通大学
于思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余 宇,华中科技大学
余建军,复旦大学/紫金山实验室
张 帆,北京大学
张 贺,中国联通
张 磊,北京邮电大学
张传彪,中国联通
张德朝,中国移动
张佳玮,北京邮电大学
张杰君,暨南大学
张文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张益昕,南京大学
张治国,北京邮电大学
曾贵华,上海交通大学
周 强,电子科技大学
周 娴,北京科技大学
周立兵,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
周林杰,上海交通大学
周颖明,上海循态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朱 宸,抖音有限公司
朱逸萧,上海交通大学
组织委员会:
主席:
杨 辉,北京邮电大学
王志君,北京邮电大学
委员(按姓氏拼音音序排列):
邓 宁,大湾区大学
黄 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沈世奎,中国联通
王 伟,北京邮电大学
许建春,北京邮电大学
杨大全,北京邮电大学
于迅博,北京邮电大学
朱睿杰,北京邮电大学
专家报告技术专题:
专题一:光电芯片、器件与模块赋能AI
主席:
陈章渊,北京大学
张 贺,中国联通
周林杰,上海交通大学
共主席:
郭 霞,北京邮电大学
张文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余 宇,华中科技大学
专题秘书:
董 姗,中国联通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曹 云,烽火飞思灵——智算光互联中高速光器件技术趋势研讨
李 雨,上海交通大学——硅基高速器件及集成系统方案的研究
祁 楠,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光I/O芯片与片间光互连技术
宋锡耀,南开大学——微波光子集成助力结构微波时空控制
谭 旻,华中科技大学——用于闭环控制的光电融合集成线性相位感知技术:需求、挑战与实例
王建帅,北京交通大学——光通信信道均衡芯片
王俊嘉,东南大学——面向高性能光计算的异质集成光电芯片研究
徐小川,哈尔滨工业大学——面向下一代光互连的高性能硅基聚合物电光调制器
张金双,成都新易盛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光互连释放AI算力潜能
张有为,华中科技大学——基于二维材料的超快光电探测器及可见光通信应用
专题二:AI智能光传输、交换与网络
主席:
张 帆,北京大学
张德朝,中国移动
共主席:
周 娴,北京科技大学
邓 磊,华中科技大学
张佳玮,北京邮电大学
朱逸萧,上海交通大学
专题秘书:
魏子贤,香港理工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陈 勇,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多层智能架构赋能光网服务提质升级
陈 斌,合肥工业大学——面向多维概率整形的光传输非线性串扰建模及优化设计
谷志群,北京邮电大学——通感融合光网络态势智能感知技术
管冬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AI时代光传输网络的关键技术
卢东旭,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基于自相干技术的高速光纤通信技术研究
牛泽坤,上海交通大学——基于AI的光纤非线性建模与补偿
涂 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光谱多模态数据融合解译
陶振宁,富士通公司中国研究中心——低成本和低功耗的相干发射机在线监测——误差反向传播法的贡献
魏子贤,香港理工大学——下一代相干光接入网中的非正交接入
王演祎,上海大学——面向移动场景下的光子毫米波通感一体化研究
张宸博,北京大学——基于克隆光梳的时频同步高性能光载无线接入系统研究
专题三:光接入与智能ODN技术
主席:
沈纲祥,苏州大学
邓 宁,大湾区大学
常泽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共主席:
付松年,广东工业大学
顾仁涛,北京邮电大学
孙 越,中国联通
专题秘书:
李 军,苏州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蒋 铭,中国电信——光接入网发展与实践
金显庆,大湾区大学——面向直接检测单模光纤传输的数字线性化算法
李 凡,中山大学——相干光接入网中高效前导码与低复杂度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李良川,北京理工大学(珠海)——下一代PON的关键技术挑战
李伊川,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支持多样化业务的高能效PON异构接入机制探讨
刘 飞,北京科技大学——光纤通信网络通感一体化研究现状与挑战
孙 越,中国联通——超融合光接入网技术发展与应用
王 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一代PON技术趋势与需求
吴杰云,电子科学技术大学——基于氮化硅/聚合物电光调谐滤波器的快速可调外腔激光器
杨 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50G-PON三代时分共存方案:实现平滑演进的中国路径
杨 奇,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原生系统的数智化ODN技术
张 帆,北京大学——基于大线宽激光器的相干光通信技术
张佳伟,北京邮电大学——时间确定性光接入网络技术思考与探索
张俊文,复旦大学——下一代200G高速灵活智能相干光接入
周 巍,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万兆光网,智启新时代
专题四:光纤光缆与特纤制备技术
主席:
王廷云,上海大学
沈 平,南方科技大学
王光全,中国联通
共主席:
陈 伟,上海大学
丁 伟,暨南大学
孙琪真,华中科技大学
专题秘书:
董艳华,上海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范存政,华中科技大学——面向灾害监测的特种光纤光缆及分布式传感技术
高 然,北京理工大学——空芯光纤超大容量传输及放大技术
何 俊,深圳大学——单晶蓝宝石光纤超高温多物理场原位传感技术
李巨浩,北京大学/鹏城实验室——少模光纤传输体系架构和线网示范进展
廉正刚,武汉长盈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面向超快激光柔性传输的空芯反谐振光纤
文建湘,上海大学——超宽带光纤放大器研究进展
张 磊,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长飞空芯光纤助力光通信发展
周桂耀,华南师范大学——多芯Er3+/Yb3+共掺双包层微结构光纤及放大器
圆桌讨论(workshop):空芯光纤研发与应用
主持人:陈 伟,上海大学
嘉宾:
丁 伟,暨南大学
杜 城,锐光信通科技有限公司
葛大伟,中国移动
郭 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廉正刚,武汉长盈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秦 钰,中天科技精密材料有限公司
于 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
专题五:智能无线光通信与感知
主席:
徐正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共主席:
王昭诚,清华大学
王 健,华中科技大学
郭 磊,重庆邮电大学
周立兵,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
专题秘书:
黄 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程之申,大湾区大学——基于日盲相机的紫外非视距源定位技术(keynote)
龚 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动态水-空跨域无线光通信(keynote)
何志平,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自由空间光传输系统关键光学技术及研究进展(keynote)
刘波,南开大学——面向光通信的多维模式复用全光衍射神经网络(keynote)
田朋飞,复旦大学——基于氮化镓micro-LED阵列的通信传感系统(keynote)
汪伟,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空间高速光交换技术研究进展(keynote)
徐常志,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大规模卫星网络激光通信与弹性组网技术(keynote)
杨春勇,中南民族大学——光声通信与传感技术(keynote)
杨辉,北京邮电大学——天地一体的光交换与光组网技术研究(keynote)
杨雷,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深空光通信前沿(keynote)
张在琛,东南大学——6G光移动通信(keynote)
周立兵,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光子芯片在空间激光系统中的应用及其相位精整技术研究(keynote)
白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于机器学习的VLC室内无线定位技术研究
蔡善勇,北京邮电大学——认知型空间光通信自适应传输技术
陈晨,重庆大学——逆反射光通感一体化RO-ISAC: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未来展望
陈如翰,国防科技大学——直调直检光通信几何成形:理论与低复杂度算法
董宇涵,清华大学——使能水下移动光通信的光学半波振子天线设计与验证
方俊彬,暨南大学——用光“欺骗”人工智能系统-基于光学的AI视觉物理对抗攻击
方稳,同济大学——腔内激光系统中的安全自保护传输机制研究
费超,浙江大学——基于FPGA的高速实时水下/大气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
冯斯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向低空复杂环境的无人机自由空间光通信
高冠军,北京邮电大学——水下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和实践
黄欢,苏州大学——智能超表面辅助的通信系统:从无线到无线光通信
黄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于链路相关性的无线光通信与感知技术
江明,中山大学——面向可见光通信的增强型复数颜色键控OFDM系统
孔美巍,同济大学——浑浊动态水体中无线光通信鲁棒传输方法研究
李兆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线光通信中的智能湍流补偿与抑制技术研究
廉杰,西北工业大学——水下无线光通信与定位一体化技术
林邦姜,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光学智能反射面辅助的非视距可见光通信系统
刘明清,同济大学——基于耦合腔设计的腔内激光系统移动性安全性提升
刘伟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面向深海的长距离无线光通信样机与跟瞄系统研制
刘晓东,南昌大学——面向高速可见光通信的LED 表征和阵列光源研究
马庆力,国防科技大学——高相似度近红外量子关联成像
毛天奇,北京理工大学——宽频带里德堡原子通信感知一体化
孟佳成,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星载激光传输与交换技术研究
钱磊,天津工业大学——可见光通信系统安全及时延保障研究
石瑾,武汉理工大学——智能反射面辅助的单光源定位技术研究
汤璇,华东师范大学——复杂干扰下FSO协作无人机通信和自主路径规划研究
王倩,浙江工业大学——激光相位噪声下联合模型与数据驱动的相干收发器算法设计
王强,哈尔滨工业大学——星地高速激光通信关键技术与发展
王永进,南京邮电大学——全映射光通信芯片、网络及理论
吴廷伟,重庆邮电大学——无人机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演示及其安全技术
熊明亮,同济大学——空间分布式腔激光的自感知原理及其数能同传应用
徐冠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复杂深空环境下光信道研究挑战与进展
徐禺昕,浙江工业大学——C+L波段任意谱形信号的物理层损伤建模
鄢秋荣,南昌大学——基于删除信道特性的水下光子计数无线光通信纠错编码研究
杨昉,清华大学——面向无线光的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
杨桃,北京邮电大学——高速长距“日盲”紫外通信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制
杨洋,北京邮电大学——高精度可见光定位技术:背景、现状与展望
姚海峰,北京理工大学——近地激光通信信道精确建模与试验监测分析
尹珊,北京邮电大学——基于感知的光网络智能规划与自适应调控机制
袁仁智,北京邮电大学——紫外光通信定位一体化技术最新进展
张鹏,长春理工大学——大气激光通信中湍流抑制技术与实验研究
张清清,浙江工业大学——共振光无线携能通信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
张鑫源,国防科技大学——空间碎片尺度的激光识别技术
张泽,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锋芒稳态激光及其泛化应用技术
赵琼,西安邮电大学——VLC系统基于姿态信息修正的量化信道建模
周炳朋,中山大学——可见光通信赋能无线定位
朱秉诚,东南大学——无线光定位“降本增效”关键技术
庄园,武汉大学——可见光智能定位
应用专题:
专题六:AI大模型时代的算网融合光通信
主席:
李俊杰,中国电信
义理林,上海交通大学
共主席:
刘伯涛,香港理工大学
唐晓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李 凡,中山大学
王丹石,北京邮电大学
专题秘书:
刘宇旸,中国电信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罗 鸣,中国信科——AI赋能下的光传输技术研究进展(keynote)
王丹石,北京邮电大学——光网络大模型进展与挑战(keynote)
诸葛群碧,上海交通大学——基于大模型AI智能体的“自动驾驶”光网络(keynote)
陈 斌,合肥工业大学——面向高速光通信的软/硬判决混合智能纠错码
陈小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光数据中心中分布式机器学习训练加速技术研究
窦 亮,阿里云——构建更大更快的数据中心光网络
李 聪,中国电信——基于光电协同的智算网络技术研究与实践
李泳成,苏州大学——面向智算中心光网络的算网协同业务部署策略研究
刘 卓,中国移动——多模态确定性网络应用
唐 宇,中国联通——AI算力需求爆发下的光通信关键技术与实践
杨彦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面向智算短距光互联的波特率采样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张 静,电子科技大学——面向智算网的高速光通信技术
张佳玮,北京邮电大学——智算中心光交换网络技术思考与探索
张俊文,复旦大学——面向算网融合的超宽带光互连与智能光接入
周 雯,复旦大学——AI助力的光子辅助太赫兹长距离传输技术
周 谞,百度 ——智算中心光通信技术趋势
专题七:数据中心光互联组网
主席:
谢崇进,苏州奇点光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沈世奎,中国联通
共主席:
薛旭伟,北京邮电大学
李泳成,苏州大学
朱 宸,抖音有限公司
曹 云,中国信科集团烽火通信飞思灵微电子
专题秘书:
黄帅洛,中国联通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陈晓刚,苏州海光芯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I算力需求驱动下的光模块和光互联技术(keynote)
曹丽,LightCounting——AI发展新阶段下的光电互联市场分析
陈琤,百度——后AIGC时代的数据中心光互连技术
桂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光交换和互联重构AI智算中心网络
李文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面向AI任务的快速可扩展光网络架构
李新,北京邮电大学——智算中心间资源高效且高可靠光组网技术
向梦,广东工业大学——低时延、大容量数据中心光互联
闫付龙,北京邮电大学——微缓存磁光快速光交换网络
袁玉峰,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空芯光纤的数据中心光互联探讨
张欢,阿里云智能——L波段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
张世成,秩联科技——光交换智算中心的应用与发展
专题八:量子通信网络与光通信安全
主席:
曾贵华,上海交通大学;
赵永利,北京邮电大学;
李永民,山西大学;
共主席:
周 强,电子科技大学;
黄 鹏,上海交通大学;
周颖明,上海循态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专题秘书:
王 涛,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曹 原,南京邮电大学——多协议量子网络研究进展
成家霖,山西大学——基于量子态光场的实用化量子通信研究
黄安琪,国防科技大学——量子密钥分发实际安全性
江 宁,电子科技大学——基于微环谐振器的混沌频率梳产生及应用研究
姜 聪,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高实际安全性量子密钥分发协议
蒋学芹,东华大学——基于矩阵交叉旋转的超高维CV-QKD信息协商技术
赖俊森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李华生 上海循态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廖胜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卫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及应用
马雄峰,清华大学
潘 栋,北京量子院
孙仕海,中山大学——高性能参考系无关量子密钥分发
王 涛,上海交通大学——连续变量量子通信网络方案与关键技术研究
王迎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量子分发网络部署方案研究
徐兵杰,中电30所——高性能连续变量量子保密通信技术
尹华磊,中国人民大学——基于量子网络的通信与计算任务研究
郁小松,北京邮电大学——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组网关键技术及标准研究进展
专题九:通感一体智能光网络
主席:
梁 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 然,北京理工大学
共主席:
张治国,北京邮电大学
张益昕,南京大学
张传彪,中国联通
李亚杰,北京邮电大学
专题秘书:
刘子惠,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曹俊忠,中国联通天津市分公司——光网络通感一体的应用实践与展望
李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双脉冲直接探测的低成本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
潘晓龙,北京理工大学
庞拂飞,上海大学——异质材料集成光纤及传感技术
杨榜,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面向智能运维的光纤链路前向通感一体化技术
岳耀笠,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1000km有中继海底光缆分布式振动测试的实验研究
张梓平,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邹喜华,西南交通大学——光子学宽带通信感知一体化
专题十:具身智能通信与光学神经网络
主席:
张 杰,北京邮电大学
余建军,复旦大学/紫金山实验室
共主席:
董 泽,北京理工大学
徐兴元,北京邮电大学
张杰君,暨南大学
专题秘书:
张天悦,北京邮电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李建平,广东工业大学
陈书青,深圳大学 —模分复用光通信与光计算
桂丽丽,北京邮电大学——基于全光交互技术的离体神经细胞智能计算
任建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面向新型空芯光纤通信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田 凤,北京邮电大学——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激光器芯片损伤检测方法研究
王 超,北京邮电大学——硅光传感与智能计算:从器件设计到系统集成
王凯辉,复旦大学
肖江南,上海理工大学
特别活动
空间光通信与智能互联
主席:
徐常志,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共主席:
靳一,西北工业大学
杨春勇,中南民族大学
杨 雷,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于思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 磊,北京邮电大学
王 伟,北京邮电大学
秘书:
魏新龙,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曹博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陈 超,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崔 楠,北京邮电大学
侯 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 伟,南京大学——硅基光学相控阵:高性能快速光束偏转与调控
康治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一研究院
李盈祉,吉林大学——基于硅基光学相控阵的自由空间光通信
王 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空光通信技术发展与应用
吴 超,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张耀元,哈尔滨工业大学——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激光通信多源扰动抑制方法研究
邹 毅,上海科技大学——基于耦合调控的片上高性能光子器件
信息光电子与微电子人才发展论坛
主 席:
王志君,北京邮电大学
纪江峰,北京奕摩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共主席:
汪 莱,清华大学
王兴军,北京大学
聂天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司黎明,北京理工大学
专题秘书:
朱 磊,北京邮电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方春燕,工信部电子标准院——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岗位图谱研究
刘元安,北京邮电大学
秦 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施跃春,南京大学
孙玉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智能光网络技术产品与需求展示对接会
光信息与光网络优秀成果展
快报告及优秀论文评选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光信息与光网络大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光信息与光网络研究现状
一、技术发展现状
高速光传输技术
随着5G、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普及,数据传输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推动光传输技术向更高速率、更低损耗方向发展。2025年,波分复用(WDM)技术通过优化信道数量和间隔,已实现Tbps级传输速率;相干光传输技术因支持长距离、大容量传输,成为数据中心互联和长途通信的核心方案。此外,长距800G技术通过降低信号衰减和延迟,满足跨区域数据中心间海量数据传输需求,而B1T电层标准的研究和T比特级超高速光管芯的研发,预示光通信将进入超高速、大容量时代。
光网络智能化技术
人工智能(AI)与光网络的深度融合成为研究热点。基于AI和数字孪生的网络智能化技术,可实现光网络的智能规划、运维和优化,提升网络灵活性、可靠性和效率。例如,通过实时感知业务需求,光网络能自动调整光路,优化资源分配,满足超高清视频、自动驾驶等对时延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场景。此外,智能技术还应用于光信号调制、传输和解调过程,提升系统整体性能,降低运维成本。
全光网络技术
全光网络以光纤为唯一传输介质,实现光信号在传输、交换和路由中的全光域处理,具有高带宽、低延迟、抗干扰性强等优势。当前,全光网络已在通信、互联网和数据中心等领域广泛应用,但技术瓶颈仍存,如光交换速率、传输距离和系统集成度等。为突破限制,新型光纤技术(如多芯光纤、空芯光纤)成为研究焦点。2025年,空芯光纤在时延、非线性、色散等方面展现显著优势,实际产品性能已接近理论值,未来有望在智算中心、数据中心互联等场景中实现商用。
光子集成与硅光技术
光子集成技术通过将激光器、调制器、探测器等光电器件集成在单一芯片上,实现光模块的小型化、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硅光技术作为光子集成的主流方案,以硅为基底,结合CMOS工艺,支持大规模生产,显著降低光模块成本。2025年,硅光模块在光模块中的份额持续提升,预计2029年将占全球市场的52%,成为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关键技术。
二、应用领域拓展
数据中心互联
数据中心作为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核心,对网络带宽和延迟要求极高。全光网络的高带宽、低延迟特性,使其成为数据中心互联的首选方案。随着智算中心的大规模建设,光模块向更高带宽、更低时延方向发展,同时硅光技术、CPO(共封装光学)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数据中心光网络的升级。
5G网络部署
5G网络的广泛部署对光网络提出更高要求,推动光网络设备的升级换代。为满足5G基站回传、政企专线接入等需求,小颗粒OTN技术、全光交叉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提升网络灵活性和传输效率。此外,5G-A(5G-Advanced)和6G的研发,进一步推动光网络向更高性能、更低时延方向发展。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
物联网设备的普及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对网络的连接能力和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全光网络凭借其高带宽、低延迟和抗干扰性强的特点,为物联网设备提供可靠的网络支撑,支持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安防等智能化应用。例如,全光网络可实现交通信号控制、车辆监测等系统的实时数据传输,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万兆光网接入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AI和物联网的普及,传统千兆网络已无法满足需求,“万兆光网”成为必然趋势。50G-PON作为实现万兆接入的关键技术,正加速商用进程。2025年,50G-PON技术发展迅速,产业链逐渐成熟,未来将在家庭、企业等场景中提供强大的网络支撑,推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市场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光网络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千亿美元级别,较之前几年实现翻倍增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光网络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增长趋势将更加明显。
技术创新驱动市场
高速光传输技术、光网络智能化技术、全光网络技术等关键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光网络市场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例如,AI技术的引入,推动光网络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全面升级,降低运维成本,提升网络可靠性和灵活性。
竞争格局多元化
光网络行业呈现出多元化、竞争激烈的态势。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布局光网络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合作共赢等策略,争夺市场份额。例如,华为、中兴通讯、烽火通信等中国企业在光模块、光纤光缆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全球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四、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技术瓶颈:全光网络技术在光交换速率、传输距离和系统集成度等方面仍存在技术瓶颈,需持续突破。
成本压力:全光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包括光纤敷设、光交换设备和光传输设备等硬件设备的采购和维护成本。
标准化问题:全光网络涉及的技术涵盖光通信、光交换、光路由等多个领域,各个技术领域的标准不一,可能导致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
机遇
新兴应用场景:5G、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普及,为光网络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政策支持:全球各国政府对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视和支持,为光网络的发展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技术创新:高速光传输技术、光网络智能化技术、全光网络技术等关键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光网络的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光信息与光网络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1. 通信行业
核心应用:光网络是现代通信基础设施的基石,支撑全球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固定宽带网络。
5G/6G网络:光网络为5G基站提供高速回传(Fronthaul/Backhaul),支持低时延、高可靠性的无线通信。例如,通过OTN(光传送网)技术实现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Tbps级传输。
数据中心互联(DCI):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数据中心间需实时同步海量数据。全光网络通过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实现跨城市、跨国家的数据中心互联,时延低于1毫秒。
骨干网升级:运营商通过400G/800G相干光模块升级骨干网,提升网络容量和传输效率,满足视频流、在线游戏等高带宽需求。
2. 互联网与云计算
核心应用:光网络为互联网和云计算提供底层传输支撑,确保数据高效、稳定流动。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谷歌、亚马逊等企业采用硅光技术构建数据中心内部光网络,降低能耗并提升带宽密度。例如,硅光模块可实现单芯片1.6Tbps传输,支持AI训练集群的实时数据交互。
边缘计算:光网络将计算资源部署到网络边缘,通过低时延光链路连接终端设备,支持自动驾驶、工业物联网等实时应用。
3. 金融行业
核心应用:金融交易对时延和安全性要求极高,光网络成为高频交易和分布式系统的关键基础设施。
高频交易(HFT):金融机构通过专用光网络连接交易所服务器,将交易时延从毫秒级降至微秒级,提升交易成功率。例如,芝加哥到纽约的微波光链路时延比传统光纤低4毫秒,成为高频交易者的竞争焦点。
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光网络支持区块链节点间的高速同步,确保交易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适用于跨境支付、证券结算等场景。
4. 医疗健康
核心应用:光网络为远程医疗、医学影像传输和智能诊疗提供高带宽、低延迟的通信保障。
远程手术:5G+光网络支持4K/8K超高清视频传输和力反馈控制,使专家可远程操作手术机器人,突破地理限制。例如,2024年我国已完成多例跨省5G远程机器人辅助手术。
医学影像共享:光网络实现CT、MRI等大型医学影像的快速上传和诊断,支持多学科会诊(MDT)和AI辅助诊断。例如,医院间通过OTN网络传输单例MRI数据仅需数秒。
5. 工业制造
核心应用:光网络支撑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实现设备互联、数据采集和实时控制。
工业物联网(IIoT):光网络连接工厂内的传感器、机器人和控制系统,支持毫秒级响应的闭环控制。例如,汽车生产线通过光网络同步数百台设备的操作,提升生产效率。
数字孪生:光网络传输高精度工业模型数据,支持虚拟仿真与物理系统的实时交互,优化生产流程并预测设备故障。
6. 能源与交通
能源领域:
智能电网:光网络实现电力调度中心与变电站、风电/光伏电站间的高速通信,支持实时监控和故障定位。例如,国家电网通过OTN网络构建“电力光纤到户”系统,集成用电信息采集和宽带接入。
油气管道监测: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沿管道铺设光缆,通过检测光信号变化监测泄漏、温度异常等,提升管道安全。
交通领域:
智能交通系统(ITS):光网络支持交通信号控制、车辆监测和车路协同(V2X)。例如,城市交通管理中心通过光网络实时获取路口摄像头和雷达数据,优化信号配时。
高铁通信:光网络为高铁提供乘客宽带接入和列车控制信号传输,确保高速行驶下的通信稳定性。例如,我国复兴号列车采用光网络实现车内Wi-Fi全覆盖和列车运行状态实时监控。
7. 科研与教育
核心应用:光网络为科研机构和高校提供高速计算和数据共享平台,支持前沿科学研究。
超级计算机互联:光网络连接超算中心节点,构建分布式计算网络。例如,我国“天河”系列超算通过光网络实现跨校区资源调度,提升计算效率。
科研数据共享:光网络支持天文观测、基因测序等领域的海量数据传输。例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通过全球光网络共享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实验数据。
8. 军事与国防
核心应用:光网络在军事通信中具有抗电磁干扰、高保密性等优势,支持战场态势感知和指挥控制。
战术通信:光网络构建军用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支持无人机群、装甲车等装备间的实时通信。
卫星激光通信:通过激光链路实现卫星间高速数据传输,提升全球通信覆盖能力。例如,我国“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已实现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
未来趋势
空芯光纤商用:空芯光纤在时延、非线性效应和色散方面优于传统光纤,未来将应用于金融高频交易、量子通信等场景。
光计算与光AI:光网络与光计算芯片结合,构建低能耗、高速度的AI训练和推理系统,推动AI技术普及。
6G光网络融合:6G将集成太赫兹通信和光网络,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和亚毫秒级时延,支持全息通信、脑机接口等未来应用。
光信息与光网络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知名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
在OCDMA(光码分多址)编解码技术领域开展基础研究,推动全光分组交换等前沿技术发展。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聚焦光通信核心技术创新,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
浙江大学光通信交叉研究中心
搭建OCDMA实验平台,探索光通信与交叉学科的融合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纤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专注光纤通信器件研发,突破高速光传输关键技术瓶颈。
华中科技大学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
开展OCDMA-PON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推动光接入网技术升级。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在光学物理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成果,为光信息处理提供理论基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聚焦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研究,开发新型光电器件。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探索光子集成与硅光技术,推动光模块小型化与低成本化。
南京大学江苏省光通信系统与网络工程研究中心
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研发智能光纤配线系统等创新成果。
北京邮电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研究算力光网络安全技术,保障新型算力基础设施互联安全。
知名企业品牌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全球光传输与网络接入设备市场领导者,提供智能OptiX网络解决方案,覆盖全光接入、数据中心互联等场景。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全球第四大电信设备制造商,推出全光接入与智能组网技术,支持工业互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
诺基亚
通过创新平台与学术机构合作,开发新一代光网络技术,服务全球运营商。
富士通
光网络领域创新者,其1FINITY平台为ROADM网络提供灵活配置方案。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通信网络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涵盖光网络、光纤光缆等领域,服务全球90多个国家。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
全球领先的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供应商,为数据中心互联提供高性能传输介质。
亨通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创新型企业,聚焦光纤通信与智能电网领域,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云、管、端一体化网络建设服务,产品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光器件市场领导者,研发高速光模块与量子通信安全技术。
Coherent(相干公司)
全球光器件技术引领者,产品应用于工业激光、生物医疗等领域。
光信息与光网络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光网络工程师:负责光网络系统的设计、部署、调试和维护工作。例如,在深圳坪山,昂纳科技集团招聘光网络工程师,要求3年以上本科经验,提供年终奖金、五险一金和免费班车等福利。
光模块研发与测试工程师:专注于光模块的设计、开发和测试。例如,在苏州,某通信设备上市公司招聘光模块测试工程师,要求3-5年本科经验,薪资范围在15-20k·13薪。
光通信系统设计与维护工程师:在电信运营商或设备供应商处从事光通信系统的设计、测试和维护工作。这类岗位对光通信原理和系统设计有深入理解,是光网络领域的核心岗位之一。
光器件结构设计工程师:负责光器件的结构设计和优化。例如,在苏州枫桥,天孚通信招聘光器件结构设计工程师,要求5年以上本科经验,提供五险一金、年终奖金和绩效奖金等福利。
光储充系统工程师:结合光网络和储能技术,设计并优化光储充系统。例如,在吴江区,海希储能科技(山东)有限公司招聘光储充系统工程师,要求3年以上本科经验,提供五险一金和发展空间大的工作环境。
FAE光网络应用工程师:作为现场应用工程师,为客户提供光网络产品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例如,在深圳松岗,格第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招聘FAE光网络应用工程师,要求5-10年本科经验,提供五险一金绩效奖金和节日礼物等福利。
光网络售前技术支持工程师:在销售前为客户提供光网络产品的技术咨询和支持。这类岗位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技术背景,能够准确理解客户需求并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光网络传输交付工程师:负责光网络传输项目的交付和运维工作。例如,在石家庄长江大道,河北轩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招聘光网络传输交付工程师,要求1-3年本科经验,提供五险一金和定期体检等福利。
光网络运维工程师:负责光网络的日常运维和故障处理工作。这类岗位需要具备扎实的网络基础知识和故障处理能力,能够确保光网络的稳定运行。
其他相关岗位:如光芯片测试工程师、光器件产品开发工程师、高速光模块测试工程师等,这些岗位也都在光信息与光网络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