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首届中国化工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大赛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10-09 ~ 2026-01-31
举办场地:北京市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化工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中国化工学会与合作单位共同发起主办“2025首届中国化工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大赛”。本项大赛是面向全国化工行业的研究性和公益性活动,欢迎全国化工行业所有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相关技术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等报名参赛,通过大赛共同建立“中国化工产品碳足迹数据库Chinese Chemicals Carbon footprint Database (CCCD)”,为化工产品碳足迹标准和认证提供数据库支持,并服务于中国化工行业以及全球产业链的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

产品碳足迹是定量计算和分析各种产品生产、使用和废弃全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标准方法。2024年“建立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已写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等各级政策文件,标志着碳足迹全面进入我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将为各行业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标准方法和数据支撑。并且碳足迹正在成为新型国际贸易壁垒,涉及国家数据自主权、规则话语权、产业数据安全和出口“卡脖子”四重严峻挑战。碳足迹的重要性正在日益突显。

目前国内产品碳足迹标准、核算和认证普遍缺乏配套的中国本土数据库,尤其是缺乏中国化工原料碳足迹数据库的支持,造成国内产品碳足迹计算普遍存在缺项漏算,或者大量混用国外数据库,使得产品碳足迹结果无法追溯且缺乏可信度,严重影响了碳足迹标准和认证的实施,阻碍了国内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及其在各行业和企业中的普及应用,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大赛基本信息

大赛名称:2025首届中国化工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大赛

大赛主题:开放共建Ai+数据底座,引领行业低碳绿色发展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化工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大赛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化工产品碳足迹数据库研究现状

一、政策推动与顶层设计

国家层面战略部署

2021年起,国务院及多部门陆续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明确提出建设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并制定2027年前100项、2030年前200项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的目标。

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研究细分领域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

地方与行业协同推进

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发布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意见;山东、广东等省份制定碳足迹核算重点行业及产品目录。

建材、电器、食品等行业已开展碳标签实践,部分中央企业(如国家电网)将供应商产品碳足迹纳入招标评价体系。

二、数据库建设进展

现有数据库基础

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由生态环境部和国家统计局牵头建设,提供燃料、电力等基础排放因子。

行业与地方数据库:部分机构和龙头企业建成特定领域碳足迹因子数据库,但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

国际数据库对比与挑战

国际数据库(如Ecoinvent、GaBi)中中国数据占比仅约4%,且部分数据基于欧美背景或陈旧数据(如2000年左右的山东煤矿样本),无法反映中国低碳发展实际。

国内数据库存在“多而不全”、数据格式不统一、透明度不足等问题,导致企业核算结果差异大,国际认可度低。

三、关键问题与挑战

数据基础薄弱

基础能源产品(如煤炭、电力)碳足迹核算标准缺失,而部分外贸产品标准开发“过热”,导致标准间协调性不足。

现有数据库数据来源分散,缺乏持续更新机制,部分数据停留在10年前,无法满足应用需求。

标准体系不统一

不同行业、地方标准术语、编写结构、核算方法不一致,企业根据不同标准核算可能得出不同结果。

国内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对产品运输、资本货物等细节关注不足,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待提升。

国际化推广受阻

国内数据库在出口贸易中认可度低,企业被迫使用欧盟高因子数据或“自证”低碳,增加合规成本。

四、技术创新与应用探索

数字化技术融合

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应用于碳足迹数据采集与计算,提升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重点行业(如钢铁、电池、纺织)先行探索数字化与碳足迹管理结合,例如钢铁行业EPD平台、电池产品数字护照(DPP)概念验证。

行业实践与案例

化工行业:煤化工领域优先覆盖合成氨、煤制烯烃等核心产品,明确煤气化、二氧化碳捕集等环节分配规则。

电池行业:宁德时代支持全球电池联盟发布电池产品数字护照,记录制造历史、成分、碳足迹等信息。

五、未来发展方向

构建统一规范的数据库

优化单元过程数据库、因子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布局,形成全国统一基础数据库与分行业、分领域数据库衔接的格局。

制定碳足迹背景数据设计、建设、评价、发布等标准规范,统一数据格式和建模方法。

推动数据动态更新与国际互认

建立碳足迹背景数据动态更新机制,采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数据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支持出口企业采用国内数据库核算,防范数据跨境流通安全风险。

拓展应用场景与市场推广

定期发布推荐或采信的碳足迹背景数据,优化产品碳足迹通用国家标准,填补背景数据采用规则空白。

扩大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规模,为背景数据规模化应用创造条件。

中国化工产品碳足迹数据库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化工行业内部应用

基础化工原料生产

石油化工:用于核算原油加工、乙烯生产等过程的碳排放,优化工艺路线(如催化裂化与加氢裂化的选择)。

煤化工:评估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流程的碳足迹,推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US)技术应用。

氯碱化工:计算电解氯化钠制氯气、烧碱的能耗与排放,探索电解槽节能改造路径。

精细化工与专用化学品

涂料与染料:分析原料合成、反应条件对碳排放的影响,开发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或生物基替代品。

催化剂生产:核算催化剂制备、再生过程中的碳排放,推动贵金属回收与低碳合成技术。

高分子材料与塑料

聚乙烯/聚丙烯:对比不同聚合工艺(如气相法、淤浆法)的碳效率,指导原料选择与生产规模优化。

工程塑料:评估PC(聚碳酸酯)、PA(聚酰胺)等材料从单体合成到成品加工的全生命周期排放。

二、下游制造业应用

汽车与交通设备

汽车零部件:核算塑料内饰、橡胶轮胎、合成纤维座椅等材料的碳足迹,助力车企满足欧盟碳关税(CBAM)要求。

电池生产:为锂电池正极材料(如NCM、LFP)、电解液等提供碳排放数据,支持电池数字护照(DPP)建设。

建筑与建材

管道与涂料:评估PVC管材、防水涂料等产品的碳强度,推动绿色建材认证。

保温材料:核算聚氨酯泡沫、岩棉等材料的生产排放,优化建筑节能设计。

电子与电器

电路板与封装材料:分析环氧树脂、铜箔等原料的碳排放,降低电子产品全生命周期排放。

显示屏与光学膜:核算PET基材、增透膜等材料的碳足迹,支持低碳显示技术发展。

三、能源与环保领域应用

可再生能源配套产业

风电叶片材料:评估玻璃纤维、环氧树脂等材料的碳排放,优化叶片回收与再利用工艺。

光伏组件封装:核算EVA胶膜、背板等材料的碳强度,提升光伏产业链低碳竞争力。

碳捕集与利用(CCUS)

二氧化碳吸附剂:分析胺基吸附剂、金属有机框架(MOF)等材料的生产排放,推动低成本捕集技术。

碳转化产品:核算二氧化碳制甲醇、聚碳酸酯等过程的碳足迹,验证负碳技术经济性。

环保产业

废水处理药剂:评估聚丙烯酰胺、次氯酸钠等药剂的碳排放,优化化学氧化与生物处理工艺。

固废资源化:核算塑料热解油、废旧轮胎裂解气等产品的碳减排效益,支持循环经济模式。

四、国际贸易与合规领域

出口产品碳关税应对

化工品出口:为染料、农药、橡胶等出口产品提供符合欧盟CBAM、美国《清洁竞争法案》(CCA)的碳足迹证明,避免高额关税。

供应链管理:通过数据库追溯原料来源(如石油基vs.生物基),构建低碳供应链体系。

国际标准对接

EPD(环境产品声明)认证:依据数据库数据编制化工产品EPD,提升国际市场认可度。

ISO 14067标准应用:支持企业按照国际标准核算产品碳足迹,参与全球碳定价机制。

五、政策与金融领域应用

政府决策支持

行业规划:为化工园区低碳转型、产能置换提供数据依据,优化产业布局。

碳市场交易:核算化工企业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支持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与交易。

绿色金融

低碳信贷:银行依据数据库评估化工项目碳强度,优先支持低碳技术改造项目。

碳债券发行:为化工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提供碳排放数据背书,降低融资成本。

六、技术创新与研发领域

工艺优化

催化剂设计:通过碳足迹分析筛选低能耗催化剂,减少反应步骤与副产物生成。

过程强化:评估微反应器、连续流工艺等新技术的碳减排潜力,推动产业化应用。

生物基替代

生物塑料:核算PLA(聚乳酸)、PHA(聚羟基脂肪酸酯)等生物基材料的碳足迹,对比石油基产品优势。

绿色溶剂:评估离子液体、超临界CO2等新型溶剂的碳排放,替代传统有毒溶剂。

七、社会与消费者领域应用

碳标签与消费引导

日化产品:为洗发水、洗涤剂等化工下游产品标注碳标签,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

包装材料:核算可降解塑料袋、纸塑复合包装的碳足迹,推动绿色包装普及。

公众教育与透明度提升

企业ESG报告:依据数据库披露化工产品全生命周期排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形象。

碳足迹科普:通过可视化工具展示化工产品从原料到成品的碳排放路径,提升公众低碳意识。

中国化工产品碳足迹数据库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研究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RAES)

贡献:牵头启动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聚焦方法学体系、重点因子、数据库平台及应用场景四大核心板块。

成果:产出电解铝、水泥、动力电池等九类产品的碳足迹量化标准及约300个因子数据,支撑碳排放双控政策与国际贸易政策衔接。

合作单位:联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中心、清华大学等10余家机构,形成跨领域研究团队。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贡献:牵头构建天工LCA数据库,汇聚中国55个行业、4000多组单元过程的70000余条公开数据。

特点:以开放、开源、共享为原则,全球免费使用,日更动态更新,具备国际数据互认基础。

应用:支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环科院联合研究团队

成员:包括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

目标:通过跨机构合作,提升数据库技术规范性与应用场景多样性,服务国家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二、知名企业品牌

成都亿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贡献:开发中国生命周期评价基础数据库(CLCD),数据来自行业统计、企业报告等,覆盖能源、金属、化工等领域。

特点:商业数据库,提供付费服务,支持企业碳足迹核算与认证。

应用:在化工、建材等行业推动碳足迹管理实践。

协鑫集团有限公司

行业地位:光伏行业碳足迹管理领跑者,2024年碳足迹领跑力榜单排名第一。

实践: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和技术创新,降低产品碳足迹,应对国际碳贸易壁垒。

案例:光伏组件生产过程碳减排技术优化,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行业地位:锂电池行业碳足迹管理标杆企业,2024年榜单排名第六。

实践:布局电池全产业链,从原材料开采到回收利用,实现垂直整合降碳。

案例:欧洲市场电池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认证,满足欧盟法规要求。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行业地位:钢铁行业碳足迹管理领先企业,2024年榜单排名第三。

实践:通过供应链管理、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降低产品碳绩效。

案例:宝马、奔驰等链主企业供应链碳足迹审核,推动行业低碳转型。

三、数据库与应用平台

天工LCA数据库

特点:中国首个开放透明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库,覆盖55个行业,数据动态更新。

应用:支持企业碳足迹核算、绿色供应链构建及生态设计。

光伏行业产品碳足迹基础数据库及核算平台

发布机构: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功能:提供光伏行业碳足迹核算全链条技术支撑,包括标准依据、因子数据及核算软件。

中国化工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大赛(CCCD)

主办方:中国化工学会联合四大石油央企及地方化工学会。

目标:通过大赛建立本土化工产品碳足迹数据库,服务行业低碳发展。

支持单位: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成都亿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化工产品碳足迹数据库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岗位类型

碳足迹工程师/核算师

职责:负责化工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运输、使用及废弃等环节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技能要求:环境科学、化学工程背景,熟悉LCA(生命周期评估)方法,掌握Aspen Plus等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具备数据分析能力。

薪资范围:本科起薪4-7K,经验丰富者可达10-20K,高端岗位年薪30-50万(如跨国企业或头部项目)。

碳管理咨询师/顾问

职责:为企业提供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绿色供应链优化、ESG(环境、社会、治理)披露等咨询服务。

技能要求:熟悉国内外碳核算标准(如ISO 14064、欧盟REACH法规),具备政策解读能力,擅长跨部门协作。

需求背景:随着欧盟碳关税(CBAM)实施,企业需专业机构协助完成碳足迹认证,该岗位需求激增。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专家

职责:开发二氧化碳吸附材料、设计碳转化工艺,推动CCUS商业化落地。

技能要求:气体分离技术、碳化学转化、政策合规分析,具备项目主导能力。

薪资潜力:项目负责人年薪50-80万,国际项目溢价显著。

绿色工艺开发工程师

职责:研发生物基材料、CO₂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耦合工艺等低碳技术。

技能要求:催化技术、反应工程优化、生命周期评估(LCA)能力。

行业趋势:全球碳中和目标推动下,该领域岗位需求年增长率达47%。

二、新兴领域机会

新能源材料研发

方向:锂电池电解质、固态电池材料、氢能催化剂等。

薪资水平:一线企业研发岗年薪40-60万,技术专家或项目负责人可达百万级。

驱动因素:新能源汽车、储能市场爆发带动相关材料需求。

生物制造工程师

方向:合成生物学(微生物制造高价值化学品)、生物降解材料(如PHA、PLA)。

技能要求:基因编辑(CRISPR)、代谢通路设计、发酵工艺优化。

薪资趋势:生物科技公司薪资普遍高于传统化工企业,资深工程师年薪50万+。

数字化碳管理专家

职责:利用数字孪生、机器学习优化工艺流程,建立碳排放监测平台。

技能要求:Python/Matlab建模、大数据分析、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等)。

薪资范围:复合型人才稀缺,年薪可达50-100万。

三、政策与市场驱动岗位

碳交易员/碳资产管理师

职责: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管理企业碳配额,开发碳金融产品。

需求背景:全国碳市场扩容,发电行业外纳入钢铁、化工等高排放行业。

技能要求:碳市场规则、金融分析能力,具备碳资产开发经验。

ESG评级分析师

职责:评估企业ESG表现,制定减排策略,提升国际评级。

核心能力:熟悉ESG评级体系(如MSCI、Sustainalytics),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

薪资潜力:大型集团ESG部门负责人年薪80-150万。

四、地域与行业分布

长三角地区

优势:化工产业集聚,新能源材料、半导体化学品需求旺盛。

薪资水平:起薪15-18万/年,3年经验者30-45万/年(如万华化学、宁德时代)。

粤港澳大湾区

优势:生物化工、电子电器行业发达,碳足迹认证需求高。

薪资水平:起薪14-17万/年,3年经验者28-42万/年(如比亚迪、华润材料)。

成渝双城圈

优势:政策支持绿色化工,氢能产业链岗位享受补贴。

薪资水平:起薪12-15万/年,3年经验者25-38万/年(如四川石化、天齐锂业)。

五、职业发展建议

技能复合化:传统化工知识+数字化工具(Python、AI建模)或法规知识(ESG、碳核算)。

关注政策红利:跟踪“十四五”新材料专项、欧盟碳边境税(CBAM)等政策动向。

行业认证加持:注册化工工程师、PMP项目管理、LEED认证等提升竞争力。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