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光学是当前光学学科发展最活跃的方向之一。它结合了光子学与纳米技术的前沿成果,可以在局域电磁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实现许多全新的功能,是21世纪不可或缺的关键科学和技术。微纳光学也是新型光电子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光通信、光互联、光存储、传感成像、传感测量、显示、固体照明、生物医学、安全、绿色能源等领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第九届微纳光学技术与应用交流会”将以应用端和技术端为牵引,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需求,邀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用户单位的领军专家出席,开展广泛的交流研讨。同期将举办“2023-2025微纳制造优秀成果展”、链长制圆桌会议、新质生产力专题展、追光论坛评选、软件培训等活动,搭建一体化互动平台,推动微纳光学领域快速发展。
大会主席:
罗先刚(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执行主席:
陈林森(苏州大学/苏大维格)
仇 旻(西湖大学)
张大伟(上海理工大学)
程鑫彬(同济大学)
戴道锌(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大学)
张 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组织委员会主席:
赵泽宇(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乔 文(苏州大学)
王俊勇(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李 涛(南京大学)
蒋卫祥(东南大学)
高 辉(华中科技大学)
大会报告(邀请中):
江风益(南昌大学)
王强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程鑫彬(同济大学)
戴道锌(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大学)
会议官网:https://b2b.csoe.org.cn/meeting/MOTA2025.html
专题分会(征文方向):
专题一:半导体及微纳光电材料
本专题研讨旨在汇聚国内外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半导体及微纳光电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核心技术挑战与未来产业化趋势,主要研讨范围包括: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异质集成、微纳结构与光电器件、光电器件前沿应用与交叉等方向。
专题主席:
胡伟达(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共主席:
余学超(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李 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委员(音序):
李德慧(华中科技大学)
王启胜(南昌大学)
曾龙辉(郑州大学)
张立军(吉林大学)
朱 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秘书:
李 庆(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
邀请报告(更新中):
戴赟赟(北京理工大学)
顾星桂(北京化工大学)——近红外有机光热材料
李邵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芦鹏飞(北京邮电大学)
曲俞睿(上海科技大学)——用于光计算和AI的元光学技术
谭聪伟(北京大学)
王 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面向天文观测的甚长波红外探测器
王 振(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王启胜(南昌大学)——铅盐半导体红外探测器
吴 阳(托托(苏州)有限公司)
余俊宏(重庆师范大学)
叶 镭(华中科技大学)
专题二:微纳光电子器件与集成芯片
本专题介绍微纳光电子器件与集成芯片技术及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各波段半导体发光与激光器件、光调制器件、光探测器件,光子及光电子集成技术与功能芯片(包括硅基光子集成、混合集成、数字光发射接收芯片、微波光子集成芯片、光传感芯片等),超快电光和极端光探测材料与器件、非线性光子器件、有机光电器件,光纤传感器件等。
专题主席:
张 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周林杰(上海交通大学)
委员(音序):
安正华(复旦大学)
陈开鑫(电子科技大学)
储 蔚(张江实验室)
冯俊波(CUMEC)
马 蔚(浙江大学)
佘峻聪(中山大学)
孙东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王俊勇(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王兴军(北京大学)
武腾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三〇四研究所)
肖 希(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
杨树明(西安交通大学)
叶 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秘书:
俞 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邀请报告(更新中):
曹如平(Luceda Photonics)
陈明华(清华大学)
陈必更(之江实验室)—— 基于薄膜铌酸锂的宽带高速偏振控制器
陈冠宇(重庆大学)
龙 鑫(上海孛璞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刘 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基于热载流子机制的新型光电晶体管等器件
潘明忠(杭州高谱成像技术有限公司)
佘峻聪(中山大学)
唐 烽(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唐 鑫(北京理工大学)
王兴军(北京大学)
魏志鹏(长春理工大学)
吴 坚(国防科技大学)
谢小军(西南交通大学)
许秀来(北京大学)
杨怡豪(浙江大学)
朱丽萍(复旦大学)—— 氧化铪基铁电存储器的非破坏性光热释电读出
邹 成(南京昀光科技有限公司)
专题三:低维光电子材料
本专题研讨二维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石墨烯、TMDs、磷烯、锑烯、碲烯、钙钛矿、MXene等)的设计与合成,物理化学性质表征与光电特性调控,以及相关光电子器件(例如可饱和吸收体、高性能光源、光电发射与探测、光调控与调制和光波导等器件)的研发与应用。从学术和产业化视角探讨二维材料的研究进展,最新研究方向,未来发展以及产业化现状与趋势等。
专题主席:
康黎星(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李 阳(苏州科技大学)
胡 鑫(苏州大学)
杨 洁(同济大学)
委员(音序):
韩 刘(安庆师范大学)
郭艳卿(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胡子艺(衢州学院)
王俊勇(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王秀君(上海师范大学)
秘书:
宋 鸽(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邀请报告(更新中):
巴 坤(上海大学)——PbS 量子点基红外光电信息器件
曾龙辉(郑州大学)——新型二维硫族化合物材料与光电器件
丁 萌(西交利物浦大学)——MXene微纳结构设计及其电化学脱盐性能研究
胡 鑫(苏州大学)——宽带圆二色性全介质超构表面的智能设计
康黎星(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一维范德华异质结构可控制备
李梦姣(上海大学)——基于缺陷工程的范德华存算器件与集成探索
李涛涛(南京大学)——6英寸TMDC单晶的普适性制备
李 阳(苏州科技大学)——有机智能材料与神经形态器件
苗金水(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探测光电调控物理及其感存算芯片系统
田 维(苏州大学)——钙钛矿光电探测器的构筑与应用
王 笑(湖南大学)——超快响应范德华体光伏材料与器件
杨 洁(同济大学)——仿生神经形态器件
杨向东(宁波工程学院)
易觉民(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宽禁带半导体超快非线性光电特性研究
张 勇(苏州工学院)——二维钙钛矿型铌酸盐多功能光电探测器
朱东旭(苏州大学)——InAs 量子点近红外光学性质及光电器件
专题四:超材料与纳米光子学
本专题拟研讨近年来在纳米光子物理和纳米光子材料领域的重要创新性成果,包含但不限于:光学中的对称性,拓扑光子物理、材料及器件,非厄米和PT光子物理与器件,超构表面光场调控,超构透镜,微腔光子学及器件,非线性超构材料,等离激元纳米激光等理论和技术及其在高分辨成像、大视场显微成像、立体全息技术、高灵敏生物传感与探测等方面的应用。
专题主席:
李 涛(南京大学)
向 东(南开大学)
乔 文(苏州大学)
委员(音序):
陈沐谷(香港城市大学)
方心远(上海理工大学)
郭迎辉(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黄玲玲(北京理工大学)
黄勇刚(吉首大学)
李俊韬(中山大学)
马耀光(浙江大学)
张顺平(武汉大学)
张兴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秘书:
周军晓(南京大学)
邀请报告(更新中):
高 辉(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光寻址超构表面的动态全息光场调制
李 涛(南京大学)
梁浩文(中山大学)
刘海涛(南开大学)——基于准简正模式耦合理论的光学纳米谐振器阵列电磁场直观快速求解方法
王 攀(浙江大学)
汪超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均匀全息三维多焦点的快速生成及其应用研究
周新星(湖南师范大学)——光子自旋霍尔效应调控与应用
专题五:微纳光学制造与检测
本专题拟反映微纳光学制造与检测的最新进展,包括但不限于: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激光精密加工工艺与装备,电子束选区熔化,激光沉积打印等增材制造工艺与材料,表面等离子和纳米光子学,复杂光学曲面加工,近场光学微细加工技术,超紫外曝光技术,全息光刻技术,光学研磨成型工艺,光学加工系统设计,光学玻璃及晶体制造与加工,光学测试和测量基标准,晶圆级微纳光学器件测量方法,集成电路微纳检测设备,先进光学制造过程中的测量问题,光学测量系统中关键光学器件研制,基于光栅、光纤等光学器件的测试测量技术,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测量,精密和超精密测量的现代光学技术和仪器,新型光学测试测量原理,光学纳米计量与测试等。
专题主席:
程鑫彬(同济大学)
李家方(北京理工大学)
委员(音序):
曹耀宇(暨南大学)
管迎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胡跃强(湖南大学)
李文昊(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林琳涵(清华大学)
杨 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
肖淑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秘书:
陈伟锦(同济大学)
汪 洋(北京理工大学)
邀请报告(更新中):
陈伟锦(同济大学)—— 共振纳米结构中的手性源
陈 绩(东南大学)——Shape-Optimized Metasurface Beamformer for High-Efficiency Full-Duplex 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cross an Ultra-Wide Field-of-View
甘棕松(华中科技大学/上海芥芒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双光束超分辨光刻装备制造与应用
凤建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自组装有源纳米光子器件
胡跃强(湖南大学)—— 极端微纳制造驱动的光学超构表面
冀 然(青岛天仁微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纳米压印光刻在微纳光学领域应用最新进展
刘 霞(北京理工大学)—— 激光 - 热探针协同作用下的二维材料纳米图形化技术研究
任梦昕(南开大学)—— 铌酸锂微纳结构的非线性光学特性、调控及应用
阮琦锋(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基于飞秒激光制备微纳光学元件
熊 波(浙江大学)—— 多功能光学超构表面及其片上集成
熊 伟(华中科技大学)—— 超快激光微纳仿生结构制造
殷海玮(上海复享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微纳光学的多维光学感知在微观制造集成测控系统中的应用
汪 洋(北京理工大学)—— 纳米扭转结构的剪纸型制造和光子学应用
张亚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飞秒激光诱导微结构自生长技术及其仿生应用
赵圆圆(暨南大学)—— 无掩模光学微纳米加工技术及特色光子学器件应用
专题六:微纳传感
本专题拟研讨微纳光学传感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光学微腔传感技术、光学微流传感技术、微纳光子操控技术、微纳光纤传感技术、纳米表面等离子激元传感技术、微纳激光传感技术、生化微纳敏感材料等。
专题主席:
徐 飞(南京大学)
任 伟(香港中文大学)
郭 团(暨南大学)
委员(音序):
崔开宇(清华大学)
龚 元(电子科技大学)
李贝贝(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李文昊(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刘骏秋(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
秘书:
熊毅丰(南京大学)
邀请报告(更新中):
鲍成英(清华大学)
卜胜利(上海理工大学)
郭 欣(浙江大学)—— 基于微纳光纤的超长程光拉力
贾曰辰(山东大学)
乔 文(苏大维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李康康(北京大学)—— 基于微腔光梳的片上压缩源
卢梦迪(大连理工大学)—— 离散纳米结构等离激元分子传感技术
彭 滟(上海理工大学)—— 迁移学习驱动下的太赫兹 QBIC 超材料的多参数协同优化
邱 柳(浙江大学)
谭德志(浙江大学)
谭 腾(电子科技大学)
孙 皓(清华大学)
文燎勇(西湖大学)—— 铝基跨尺度制造技术及其光电传感
张小贝(上海大学)—— 光学麦克风传感器
郑美玲(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赵若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专题七:柔性与可穿戴器件
本专题聚焦于柔性电子、传感技术、能源器件及系统集成等热点方向,旨在探讨其在新一代健康监测、人机交互和智能织物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跨学科融合与技术产业化。
专题主席:
张其冲(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共主席:
张克勤(苏州大学)
姚亚刚(南京大学)
李 阳(山东大学)
委员(音序):
李 亮(苏州大学)
李清文(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牛志强(南开大学)
陶光明(华中科技大学)
魏 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吴治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 珽(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秘书:
卓明鹏(苏州大学)
邀请报告(更新中):
侯成义(东华大学)—— 传感与交互纤维电子器件
李 振(武汉大学)
李 萌(河南大学)—— 钙钛矿晶体调控及其光伏器件稳定性研究
李涛涛(南京大学)
李 阳(山东大学)—— 纤维基触觉感知交互器件与系统
聂志鸿(复旦大学)
谭海仁(南京大学)
汪晓巧(苏州大学)—— 功能凝胶材料与纤维电子技术
卓明鹏(苏州大学)—— 结构功能一体化智能纤维超材料设计与可穿戴应用
赵 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柔性智能感知材料、器材与系统
朱 斌(南京大学)—— 辐射制冷材料的设计及其应用
专题八:先进成像
本专题将研讨面向光子学成像中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与新器件的突破。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基于微纳光学的先进成像技术:新型高维度光学/光谱成像,高集成成像技术,计算成像与人工智能,荧光显微成像,大视场高分辨成像,跨模态与多模态成像,非线性光学成像,单光子及量子成像等。
专题主席:
李春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张晓东(天津大学)
委员(音序):
陈秋水(福州大学)
雷科文(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李盛亮(苏州大学)
杨红超(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秘书:
张叶俊(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凌思思(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邀请报告(更新中):
陈光村(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近红外二区荧光影像技术及神经成像和调控研究
陈秋水(福州大学)—— X射线成像新方法与仪器创制
董 彪(吉林大学)—— NIR 触发 aPDT 在抗菌抗炎领域的应用
杜 洋(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基于光学多模融合分子影像的肿瘤诊疗研究
付威威(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活体动物科学成像自主创新与前沿探索
李春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近红外影像指导肿瘤界面识别与调控研究
李盛亮(苏州大学)—— 近红外高分子诊疗材料设计与组装
李万万(上海交通大学)—— 光响应微纳米材料及其转化应用
屈军乐(深圳大学)—— 多模态活体脑成像技术
史海斌(苏州大学)—— 基于靶向共价探针的肿瘤精准诊疗研究
王飞飞(香港大学)—— 计算机辅助的先进生物医学成像
王 浩(天津大学)—— 原子精度红外二区团簇在重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王 晶(特姆威(苏州)医学影像有限公司)—— 三维光声功能、解剖及分子成像应用
张晓东(天津大学)—— 团簇酶与神经损伤修复
朱守俊(吉林大学)—— 蛋白靶向探针与术中快检
专题九:先进显示
本专题拟反映新型显示关键材料与技术的最近前沿进展。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面向显示的新型发光材料与器件,量子点和纳米发光材料和器件,OLED显示技术、RGB半导体激光材料与器件,激光显示技术,印刷与柔性显示技术、Micro-LED显示技术,量子点显示技术,三维立体显示技术,全息显示技术,显示测量技术等。
专题主席:
孙 钱(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刘 斌(南京大学)
申怀彬(河南大学)
委员:
冯美鑫(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唐建新(苏州大学)
周宏强(北京工业大学)
钟海政(北京理工大学)
庄 喆(南京大学)
秘书:
任 昕(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邀请报告(更新中):
毕 海(季华实验室)—— 显示器件前道缺陷分析技术
储 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液晶器件在 3D 显示中的应用
冯美鑫(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氮化镓基光子晶体面发射激光器研究进展
黄少华(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微显示与车载显示的发展近况
蒋 强(北京理工大学)—— 复振幅调控多维超表面全息
李 昕(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微纳光学元件的光场信息重建
李艳青(华东师范大学)—— 多重电荷转移型延迟荧光材料与器件
秦 锋(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Micro-LED 显示技术及应用进展与天马布局
申怀彬(河南大学)—— 大尺寸强限域量子点电子发光器件
王 恺(南方科技大学)—— 基于光场调控的高性能量子点发光器件
向超宇(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强限域钙钛矿量子点及发光二极管中的激子研究
颜志敏(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量子点显示技术开发
钟海政(北京理工大学)—— 650nm 红光量子点健康显示技术
庄 喆(南京大学)—— 氮化镓基 Micro-LED 微显示集成芯片
待 定(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待 定(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链长制圆桌会议:
本活动将以应用和需求为牵引,围绕微纳光学领域的焦点问题和开放性话题,邀请重要产业链上的用户单位、龙头企业、公共平台代表和国家级人才出席,以主题报告+圆桌讨论的形式进行。通过不同视角的争辩与质疑,碰撞观点,打开思维,探讨具体应用场景、技术创新方案、试验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加快建立以应用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主题一:AR光波导技术与产业协同
活动简介:随着元宇宙、AIoT、工业数字孪生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AR(增强现实)作为人机交互的核心入口之一,其关键光学元件——光波导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程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本活动将聚焦AR光波导“技术-产业-应用”协同发展,以小范围、强互动、深讨论为核心,邀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等,围绕“技术瓶颈突破”“量产落地难点”“场景需求匹配”三大主线展开对话,推动我国AR光波导产业从“单点突破”向“生态共兴”升级。
召集人:乔文(苏大维格) 张诚(华中科技大学)
嘉宾:赵刚(南智芯材) 罗明辉(苏大维格) 关鸣悦(阿法龙) 赵蕾(甬江实验室) 冀然(天仁微纳) 周喆(毅达资本)
主题二:光计算技术与产业协同
活动简介:近年来,随着光学材料创新、集成光子芯片工艺突破以及算法协同设计的快速发展,光计算技术已逐步从实验室研究迈向产业化应用阶段。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推理、高性能计算等特定场景中,光计算已展现出显著的性能优势。本活动将聚焦光计算技术“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协同创新,组织光计算领域专家学者、光芯片设计企业、半导体制造商、系统集成和应用开发企业,围绕“光电融合瓶颈突破”“产业化工艺攻关”“场景化解决方案”三大核心议题开展技术研讨与需求对接,旨在推动我国光计算产业从"关键技术突破"向"产业生态构建"的战略转型。
召集人:程增光(复旦大学) 江天(国防科技大学)
嘉宾(邀请中):董建绩(华中科技大学)、吴幸(华东师范大学)、陈宏伟(清华)、熊胤江(光本位)、姚金鑫(光本位)
主题三:OCS光交换机与微纳光学协同创新
活动简介:随着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爆发、数据中心规模持续扩张,光网络正从“电层交换”向“光层直连”加速演进。OCS作为实现光层灵活调度与低延迟互联的核心设备,已成为下一代光网络的关键基础设施;而微纳光学凭借其在微结构设计、高精度调控与材料创新方面的突破,为OCS的性能提升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两者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推动智算中心、6G通信、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落地的关键引擎。本活动将聚焦OCS与微纳光学的交叉领域,共同探讨技术挑战、分享创新实践、展望产业未来。
嘉宾:吉贵军(光库科技)、谢会开(北京理工大学/无锡微奥)、肖清明(光迅科技)、丁必峰/崔宏青(海思光电子)、宗良佳(华中科技大学)、邢宇飞(孛璞半导体)、陆梁军(上海交通大学)、李欢(浙江大学)、桂桑(无锡德科立)、赵世振(上海交通大学)、王则可(浙江大学)、刘晓妮(华为)、汤宁峰(中兴通讯)、程资为(快手科技)、王鹏(阿里云)
2023-2025微纳制造成果展
本次成果展旨在集中展示近三年我国在微纳制造领域取得的标志性突破,涵盖工艺、装备、材料、应用等全链条创新成果;挖掘并推广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技术颠覆性的标杆案例,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成果转化落地,为我国微纳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本次成果展仅面向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团队,根据申请单位的类型分为“学术”和“产业”两个通道征集,每个团队提交成果不超过两项。对于形式审查合格的申请,组委会将组织领域内专家评审并公布入选结果。入选成果将于大会开幕式颁发证书,并提供专区展示和多种形式的重点推介。
召集人:浦东林(苏州大学)
详细信息:https://mp.weixin.qq.com/s/0beYsrAR8_tqA4qYy5gCjQ
申报链接:https://b2b.csoe.org.cn/form/show-207.html
申报截止:2025年10月20日
新质生产力专题展
为充分展示微纳光学及相关领域优秀企业、平台的技术服务与产品研发能力,推动更多潜在用户与供应商之间的深入交流,组委会将在会议期间设置展览展示区,以海报、展桌、联合宣讲、新品发布等形式,集中展示本领域产学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和未来布局,以及人才招聘、项目合作、成果转化、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需求,以期达成进一步合作。
追光论坛
本活动将征集35岁及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和在读学生的最新学术/产业成果,以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的形式进行交流。口头报告作者需准备5分钟ppt报告(7-8页),获奖作者将优先推荐到学会青托、创新论文奖的评选中。张贴报告作者需准备80cmx80cm海报。请作者进入投稿系统提交摘要(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均可参与交流)。组委会将对优秀报告给予表彰,欢迎踊跃报名!
微纳光学设计培训
为深化青年科研人员对微纳光学设计规则和软件等理论知识及工程实践的理解,提高其科研水平和专业技能,会议同期将举办培训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和厂商授课,内容涉及理论讲解、案例分享、上机实操等环节。
专家讲座:马蔚(浙江大学)——算法驱动的微纳光学智能逆向设计及应用
软件培训:超透镜、光波导智能化设计案例实操(拟定)
报名方式:本活动将对30位正式参会代表免费开放,请注册时在“分会场”栏目选择“会议+培训”,组委会将按缴费时间顺序安排位置。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微纳光学技术与应用交流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微纳光学技术与应用研究现状
一、技术发展现状
纳米结构与材料研究:
纳米结构设计与制备:当前研究聚焦于纳米结构的设计、制备与性能调控。通过精确控制纳米结构的尺寸、形状和排列方式,实现对光的高效吸收、发射和散射。例如,超表面技术通过亚波长尺寸的单元结构排列,实现对光的相位、振幅和偏振态的灵活调控,为极薄厚度内实现传统光学元件功能提供了可能。
新型光学材料研发:超材料、等离子体材料等新型光学材料的研究取得突破。超材料能够实现自然材料无法获得的新性能,如负折射率、隐身性能等,在航空航天、国防科技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其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昂,限制了大规模应用。
制造工艺创新:
微纳米制造技术:光刻、电子束刻蚀等微纳米制造技术能够实现亚波长尺度的加工,但面临加工精度、效率和成本等挑战。例如,纳米压印技术需要高精度的模板,且模板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损伤,推高了生产成本。
智能化改造:通过引入AI算法优化制造参数,提高良品率。例如,某企业采用AI算法优化晶体生长参数,将良品率大幅提升。
多学科融合:
交叉学科研究:微纳光学涉及光学、半导体、材料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多学科融合成为推动技术发展的关键。例如,光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与半导体领域的专家合作,共同解决跨学科项目中的技术难题。
协同创新机制:建立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例如,苏大维格与上海微电子共建的28nm光刻机物镜实验室,直接锁定市场份额。
二、应用领域拓展
通信领域:
光通信器件:微纳光学器件在光纤通信、数据中心、5G网络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微透镜阵列能够精确控制光的传播方式,提升光信号质量,减少信号损耗。
MEMS光开关:以其高效、灵活的特性,在光信号路由和网络监控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特别是1xN型MEMS光开关,因其小型化和高集成性而被广泛用于高速光通信系统。
生物医学领域:
生物成像:微纳光学器件凭借其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特性,在生物成像方面实现精确检测。例如,超分辨率成像技术显著提高了医疗设备如内窥镜和显微镜的成像质量。
光动力治疗:通过微纳光学器件实现光信号的精确控制,更精准地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消费电子领域:
摄像头系统:微纳光学器件在智能手机摄像头系统中的应用,提升了成像质量,实现了更薄的机身设计。例如,联创电子采用先进的纳米制程技术,在极小的尺度上实现对光的精准操控。
显示器技术:微纳光学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显示效果,使图像更加清晰、色彩更加鲜艳。同时,微纳光学纹理在智能电子产品的外观设计中,不仅提供了视觉上的美感,还有效防止了刮擦。
其他领域:
汽车行业:微纳光学纹理在汽车内外饰件的应用,提升了整车的品质感。例如,LED大灯的微纳光学设计,可以对光线进行更为有效的控制,增强夜间驾驶的安全性。
建筑装饰:墙面装饰板、地板和玻璃幕墙通过微纳光学技术获得丰富的光影效果,提升了建筑的美观性。
防伪技术:基于纳米级微结构的防伪标识,具有极高的难以复制性,已在食品、药品、美妆品等多个行业得到应用。
三、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制造工艺难题:纳米压印、纳米光刻等制造工艺面临精度、效率和成本等挑战,限制了微纳光学产业的发展。
材料研发瓶颈:新型光学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超材料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昂,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多学科融合困境: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学科间的沟通和协作存在障碍。
机遇:
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微光学技术及其应用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微纳光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光通信、光显示、光传感等领域的需求增长,微光学器件在各个应用场景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市场前景广阔。
技术进步推动: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突飞猛进,微纳光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为下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无限可能。
微纳光学技术与应用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1.通信与信息技术
光通信:
高速光模块:微纳光学器件(如光栅耦合器、波导分束器)用于实现光信号的高效传输和分配,提升数据中心和5G网络的光通信速率。
硅基光电子集成:通过微纳加工技术,将光子器件与电子芯片集成,实现低功耗、高带宽的光互连。
量子通信:
单光子源与探测器:微纳结构(如量子点、光子晶体)用于产生和检测单光子,支持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计算。
显示技术:
AR/VR光学模组:微纳光学元件(如衍射波导、表面浮雕光栅)用于实现轻量化、高透光率的近眼显示系统。
Mini/Micro LED显示:通过微纳透镜阵列提升LED出光效率,实现高分辨率、低功耗的显示面板。
2.生物医学与健康
生物成像:
超分辨率显微镜:利用微纳光学结构(如金属纳米颗粒、光子晶体)突破衍射极限,实现细胞和分子水平的高分辨率成像。
内窥镜成像:微纳光纤探头和微型透镜阵列用于减小内窥镜尺寸,提升成像清晰度。
光疗与诊断:
光动力治疗(PDT):微纳光学器件(如光纤耦合器、微腔激光器)精准传递光能,激活光敏剂治疗肿瘤。
无创血糖监测:通过微纳传感器检测皮肤组织的光散射特性,实现非侵入式血糖测量。
微流控芯片:
集成光学检测:在微流控芯片中嵌入微纳光学传感器,实现细胞分选、DNA测序等高通量生物分析。
3.消费电子与智能设备
智能手机摄像头:
潜望式镜头:微纳透镜阵列和衍射元件用于实现长焦距、小体积的摄像头模组。
3D传感:结构光或ToF(飞行时间)传感器中的微纳光栅用于深度信息采集。
可穿戴设备:
智能手表/眼镜:微纳光学涂层和衍射波导用于实现轻量化、高透光率的显示和交互界面。
传感器与物联网:
环境传感器:微纳光学气体传感器(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用于检测空气质量、有害气体等。
运动传感器:微纳光纤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用于高精度运动追踪。
4.汽车与交通
激光雷达(LiDAR):
固态LiDAR:微纳光学元件(如光子芯片、超表面)用于实现小型化、低成本的激光雷达系统,支持自动驾驶。
车载显示与照明:
HUD(抬头显示):微纳衍射元件和自由曲面透镜用于实现大视场、高亮度的车载投影显示。
自适应前照灯:微纳透镜阵列和液晶调光器用于动态调整光束分布,提升夜间驾驶安全性。
车内传感器:
手势识别:微纳红外传感器用于非接触式人机交互。
驾驶员监测:微纳摄像头和近红外光源用于检测疲劳或分心状态。
5.能源与环保
太阳能电池:
光子晶体结构:通过微纳结构设计提升光吸收效率,实现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
聚光光伏(CPV):微纳透镜阵列用于聚焦阳光,降低光伏系统成本。
环境监测:
水质检测:微纳光纤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或有机污染物。
大气监测:微纳光谱仪和激光雷达用于检测PM2.5、VOCs等空气污染物。
6.航空航天与国防
卫星通信:
轻量化天线:微纳结构(如频率选择表面)用于实现小型化、多频段的卫星天线。
隐身技术:
超材料隐身涂层:通过微纳结构设计实现电磁波的异常散射,降低雷达探测概率。
高精度导航:
光纤陀螺仪:微纳光纤环和保偏光纤用于提升惯性导航系统的精度。
7.工业制造与检测
精密加工:
激光微纳制造:飞秒激光和微纳光刻技术用于加工微米级结构,如微流控芯片、光学元件。
无损检测:
太赫兹成像:微纳太赫兹波导和传感器用于检测材料内部缺陷或隐藏物体。
光学相干层析(OCT):微纳光纤探头用于工业零件的内部结构检测。
8.安全与防伪
光学防伪:
动态全息标签:微纳光栅和液晶材料用于实现高安全性、可变的光学防伪标识。
身份识别:
指纹/虹膜识别:微纳光学模组用于提升生物特征采集的精度和速度。
9.艺术与文化
动态光影艺术:
交互式投影:微纳衍射元件和可调谐激光器用于实现沉浸式光影装置。
文化遗产保护:
高光谱成像:微纳光谱仪用于非接触式分析文物材质和褪色原因。
未来趋势
随着微纳加工技术(如极紫外光刻、纳米压印)和材料科学(如二维材料、超材料)的进步,微纳光学技术将进一步向集成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推动光子芯片、量子器件、生物光子学等前沿领域的突破。
微纳光学技术与应用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研究机构
深圳大学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
定位:深圳大学直属科研机构,整合二维材料光电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等平台。
研究方向:
激光光电子学及信息技术(高功率中红外激光、超快激光、光通信)
微尺度光场调控(表面等离激元、超构表面、生物医学成像)
光催化与能源光子学(二维材料能源应用)
集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新型半导体材料、光电子芯片)
科研实力:
教职工60余人,含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滇元、欧洲科学院院士袁小聪等高层次人才。
实验场地5000平方米,设备总值超2亿元,覆盖材料制备、微纳加工、光电表征全链条。
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89项,总经费逾3.2亿元,在《Nature》《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超1000篇。
集成光电技术研究中心
定位:专注微纳光学器件制造与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方向:
微纳光学与自由曲面光学技术(汽车AR-HUD、生物医学成像)
超精密光学测量与先进光学制造(并行相干层析术、三维层析成像)
科研成果:
开发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获重庆市技术进步一等奖。
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防重点等项目,科研经费累计超千万人民币。
中科院相关研究所
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在紫外光刻技术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拥有1600平方米MEMS洁净室,专注微纳电子系统研究。
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聚焦纳米材料与器件研发。
高校研究团队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在微纳光学材料、光子器件设计等领域成果显著。
厦门大学萨本栋微纳米技术研究中心:专注微纳电子与光电子集成技术。
二、企业品牌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定位:全球XR光学零组件核心生产厂商,覆盖DLP、LCoS、Micro-LED等全品类光机研发。
技术突破:
2020年建成首条12英寸晶圆衍射光波导纳米压印量产线。
2025年推出单光机双目衍射光波导AR模组,实现轻薄化与高性能显示。
市场地位: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光学专利超3000项。
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定位:全球领先的综合光学零件及产品制造商,AR/VR领域核心供应商。
技术布局:
子公司舜宇奥来专注晶圆级微纳光学加工,掌握碳化硅刻蚀工艺,推动AR光波导向高性能演进。
12英寸透明衬底晶圆AR项目总投资32.8亿元,填补国内高端AR光学元件产能缺口。
市场表现:手机镜头市场占有率30.8%,车载镜头全球第一。
北京至格科技有限公司
定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AR衍射光波导与微纳光学元件研发。
技术优势:
自主掌握“光栅设计、母版加工、纳米压印生产”三大核心技术。
拥有全自动AR衍射光波导批量生产线,实现C端客户量产交付。
上海鲲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定位:晶圆级光学、光集成领域高科技企业。
产品序列:
微纳光学与机器视觉(工业检测、自动驾驶)
新型AR显示(衍射光波导已导入多家一线终端)
研发能力:具备从设计、母版制作到量产的全闭环能力。
苏大维格
定位:国内微纳光学技术应用的开拓者,提供微纳光学产品制造与技术服务的龙头企业。
业务领域:
公共安全防伪材料(如动态全息标签)
新型显示光学材料(如AR光波导模组)
微纳光学制造设备(如光刻机)
合肥芯碁微装电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定位:微纳直写光刻设备领军企业。
产品与技术:
PCB直接成像设备(最小线宽8μm,满足IC载板制造需求)
泛半导体直写光刻设备(应用于OLED显示面板制造,光刻精度0.7μm)
市场覆盖:服务深南电路、健鼎科技等近70家客户。
青岛天仁微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定位:全球领先的纳米压印设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应用领域:
LED、MEMS/NEMS、AR光波导、3D传感、生物芯片
核心竞争力:提供纳米压印整体解决方案,包括设备、模具、工艺及生产咨询。
三、行业趋势与影响
技术融合:微纳光学与AI、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的交叉融合,推动智能感知、量子通信、生物光子学等前沿领域突破。
产业化加速:AR/VR、光通信、消费电子等领域需求增长,推动微纳光学器件向小型化、集成化、低成本方向发展。
政策支持:国家“双碳”战略、智能制造2025等政策,为微纳光学在能源、工业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机遇。
微纳光学技术与应用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招聘岗位
微纳光学工程师
职责:负责微纳光学元件(如光栅、超表面、光波导)的设计、仿真与优化。
技能要求:精通Lumerical、COMSOL等光子仿真软件,熟悉微纳加工工艺(如电子束光刻、纳米压印)。
薪资范围:硕士学历起薪23-35k/月,博士或资深工程师可达30-50k/月。
代表企业:歌尔光学、舜宇光学、中科飞测。
光学系统工程师
职责:设计光通信系统、AR/VR光学模组或医疗成像设备的光学架构。
技能要求:掌握几何光学、傅里叶光学理论,具备光路仿真(如LightTools)和实际生产工艺结合能力。
薪资范围:3-5年经验者薪资20-40k/月,资深工程师可达50k/月。
代表企业:华为、中兴、大疆。
微纳工艺工程师
职责:负责微纳器件的制造工艺开发,如反应离子刻蚀、薄膜沉积等。
技能要求:熟悉半导体工艺流程,具备洁净室操作经验。
薪资范围:本科学历起薪12-18k/月,硕士或资深工程师可达25-35k/月。
代表企业:中芯国际、长江存储、深圳光峰科技。
光学研发工程师(光电子方向)
职责:研发光电二极管、光纤收发器等光电子元器件。
技能要求:具备光电子器件设计、制造和测试经验。
薪资范围:本科学历起薪10-15k/月,硕士或资深工程师可达20-25k/月。
代表企业:光迅科技、烽火通信、新飞通。
AR/VR光学设计工程师
职责:设计AR眼镜的光波导模组或VR设备的近眼显示系统。
技能要求:熟悉衍射光波导、自由曲面光学技术,具备量产工艺经验。
薪资范围:3-5年经验者薪资30-50k/月,核心工程师年薪可达70万+股权。
代表企业:Meta、苹果、舜宇光学。
二、行业就业机会分布
光电子与通信行业
岗位需求:光通信系统集成、光模块设计、光纤传感。
代表企业:华为、中兴、烽火通信、光迅科技。
薪资水平:系统集成工程师年薪12-20万,高级认证者可达30万+。
消费电子行业
岗位需求:智能手机摄像头光学设计、AR/VR光学模组研发。
代表企业:苹果、华为、大疆、OPPO、vivo。
薪资水平:光学工程师年薪25-40万,资深专家可达50万+。
医疗健康行业
岗位需求:医疗成像设备研发、手术辅助设备光学设计。
代表企业:开立医疗、迈瑞医疗、联影医疗。
薪资水平:医疗光学工程师年薪15-25万,博士或海外经验者可达30万+。
汽车行业
岗位需求:车载激光雷达光学设计、HUD光学模组研发。
代表企业:蔚来、小鹏、华为智选车、法雷奥。
薪资水平:光学工程师年薪20-35万,资深专家可达50万+。
科研与教育机构
岗位需求:纳米光子学、超构材料、量子光学研究。
代表机构: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薪资水平:博士后年薪20-35万,教授/研究员年薪50万+。
三、技能与资质要求
核心技能
光学设计:掌握Zemax、Code V等光学设计软件。
光子仿真:熟练使用Lumerical、COMSOL进行光子器件仿真。
微纳加工:熟悉电子束光刻、纳米压印、反应离子刻蚀等工艺。
编程能力:具备Python、MATLAB或C++编程能力,用于算法开发或数据处理。
资质认证
光学工程师认证:如SPI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认证。
项目管理认证:如PMP(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
四、地域就业机会
一线城市
北京、上海、深圳:集中了70%以上的光通信、消费电子岗位,薪资水平高但竞争激烈。
代表企业:华为、中兴、大疆、舜宇光学。
新一线城市
武汉、成都、杭州:光通信、AR/VR岗位需求增长,工作强度较低但薪资略低15%-20%。
代表企业:烽火通信、华工科技、海康威视。
五、未来趋势与建议
技术趋势
硅光子集成:数据中心光模块向800G升级,硅光芯片需求增长。
AR光波导量产:衍射光波导视场角提升,纳米压印良率突破。
量子光学器件:单光子源、量子计算机光学控制模块研发。
职业发展建议
学术路线:读博深耕量子光学或超构材料,进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等机构。
工业路线:积累微纳加工工艺经验,优先进入英特尔、曦智科技等企业。
跨学科机会:结合AI算法(如Python/OpenCV)进入工业检测或医疗成像领域。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66号